宣统三年初,泱泱大国已经奄奄一息,各方列强如牛鬼蛇神一般盘踞在神州大地上。朝廷的作为老百姓们其实也是好似听说,没什么实际的大变化。但政客和知识青年大多是耐不住的,宣统三年中,清朝廷成立皇族内阁,显示出毫无立宪的诚意,令各地立宪派政客大失所望。清政府铁路国有的政策一宣布,引起湘、鄂、川、粤各个阶层的强烈不满,掀起了四省保路运动。这似乎是为一场大变革拉开了序幕,这场变革该如何上演,也许已经在千万有识之士的心中,演练了上千遍。
潘萍此时正在家乡银华教书,他后来回忆这段日子时一直说,“那应该是我人生中最安定的日子吧,就光复之前的那几年。”潘萍从小在银华长大,1899年考中秀才,此后进入银华一中。在潘先生青少年时代,曾有一位年长他9岁的民主革命者——刘恭,在政治思想上深深地影响了潘先生,潘先生常在茶余饭后的闲谈中感慨到:“刘恩师对我的点拨,改变了我的一生,亏了他我才走上了这条路。”刘恭先生创办了银华有史以来的第一张报纸,而潘萍也是在他身上有了对报业的最初印象, 更是因为入了报业媒体的业界,才明白手中的笔是多么有力的利器,是政客发出无声呐喊的境地。
潘先生是孙中山民主革命的忠实拥护者,在《临时约法》的颁布下,他积极投身于救国事业,不仅在新闻报业山推行“新闻救国”,成为讨袁斗争的第一人,更是以自己的力量投身于政治事业。他一生嫉恶如仇地与黑暗政治殊死斗争,尝过陷害入狱、藏身海外的苦头。
又回到宣统三年,也就是1911年。一声炮响,由保路而革命,帝制而共和,刹那间,风潮云涌。潘先生讲革命二字时都神采飞扬、声音高亢,他讲那一年的革命,总是感叹,也许是兴奋于清朝封建腐朽的结束、君主专制的结束、民主革命的胜利,又可能带着些沉重,也许是革命未能进行彻底、民智未开社会混沌……潘先生在革命来势汹涌之时,与友人共同筹办《汉民日报》,由此,潘先生开启了他十五年的报业生涯,而这也成为他一步步走上政治舞台的铺垫。
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全国上下一片哗然。潘先生自然不会沉默,他投身报业,为的就是能用自己的笔戎之力,为民主政治而呐喊奋斗。在此之前,他正在日本法政大学学法律、政治,听到此消息,急忙赶回国内,参加反袁护国斗争。他以“阿平”为笔名发表反袁言论,力图以言论激起社会民众对称帝行为的愤怒。1918年,潘先生开始独立办报生涯。五四运动前后,潘萍利用新闻报业的舆论导向,在多家报刊上发表连载文章,组织推动运动的蓬勃发展。
潘先生时常说自己比起那些台面上的政客,自己更擅长与用笔战斗。潘先生作为一名思想激进的民主革命者,是一个在报刊业引领革命浪潮的领袖级人物。他的政治影响,不仅仅是通过报纸刊物,更是影响后来的政治新闻界。如何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身份为政坛风云做出自己的贡献,潘先生作为革命时期新闻界的楷模,给予后人无数指导。
潘先生出生在文人家庭,他的父亲是清末秀才,在家乡办私塾,一生耿直刚正,道德高尚,为乡人器重,但是他受到当地地主的嫉恨,只好搬离家乡,来到银华。潘萍在父亲从小的文人气息下耳濡目染,一直都坚持文人正派骨气。他在新闻前线为各民事业奋斗的这几年里,经济上多半靠报社的收入和一些零散的稿费来源,除此之外还有革命同盟友人的帮助。在1915年新文化运动爆发后, 潘萍也顺着新文化的浪潮,将报社扩大规模,由此潘先生的经济来源也逐渐扩大。他运用报业舆论开启了媒体生意,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个商人。所以,潘先生在政治上是一名用笔尖战斗的政客,在经济上是一位善于利用媒体经济的商人。但是,潘先生也将大部分报社经营的利润又投入到了革命事业中,所以在阶级定位上,潘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政客。
1919年,是中国思想界十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一个真正具有自由意识的人,不会把自己围困在昨天的城堡里,他必定要寻找通往明天的道路。留守不会出错,这是明明白白的;但是我宁可赞美那些听从内心的指引——所谓时代的召唤到底要回到个人的内心——而勇于前行,并因此误入“歧途”的“过客”。五四之后,潘萍倾向革命,相信“新俄”,宣传马克思学说。他的思想越来越激进,这对于他本身的安危来说无疑是一种威胁。潘萍以最后蒙难完成了作为中国报界先驱者的形象,昭示了中国新闻自由的漫漫长路,也给后来者树起了一块鲜明的路标。生前,他对中国的办报环境是有充分认识的,曾经说,“欧美各国政府对言论界的压迫之政策皆已渐成过去”,惟中国报纸“一旦遇与政府中人个人利害有关之事,始倒行逆施,妄为法外之干涉。武人、官僚、议员、政客莫不皆然”;对于新闻,“无时不加严重之压迫”。他提出为新闻立法,使之“不受行政机关非法之蹂躏”,但又深知,要使新闻自由获得保障,必须同时使社会获得自由。然而,自由并非恩赐得来,他认为,它的实现过程,是“言论界与政府当局恶战苦斗之历史,”所以他坚持把争取新闻自由同政治自由的斗争结合起来。在斗争中,他也有过于乐观、轻信的时候,评传没有为贤者讳,其中也写到鲁迅对他的批评等等,最难得的是,他以“新闻界战斗的壮士”自诩,“尽自己之天职,平社会之不平”,屡仆屡起,直至死而后已。
在1911年到1919年间,潘萍处在一个蓄势待发的阶段,在强烈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他极大的推动了政治新闻的发展,展现了无限的胆识勇气去为民主而奋斗。然而,潘先生激进的思想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他的安危。在1919年之后的日子里,潘先生可能会遇到更大的政治迫害,也必须面对更大的斗争。
参考文献:
《剑桥中国史之晚清史、中华民国史》 费正清(背景知识)
晚清 维基百科(背景知识)
《五四新文化运动》刘祥英 (背景知识)
民国初年的报业发展 百度文库
《汉民日报》《晨报》《申报》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