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021

时代背景设定: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新政”的破产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腐朽的本质。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掀起了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史称“辛亥革命”。成立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可好景不长,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后,加紧复辟帝制。为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他大肆出卖国家主权,接受“二十一条”。帝国主义为扩大侵略利益,也积极支持袁世凯。 1916年,袁世凯做上“中华帝国”的皇帝,改元“洪宪”。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遭到举国上下的一致反对。革命党人掀起了护国运动,袁世凯调兵镇压无效,被迫于1916322日宣布取消帝制。

袁世凯覆灭后,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以陈独秀等人为代表,深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影响的进步知识分子,1915年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开始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斗争——新文化运动。1919年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作了准备。

 

人物设定:伴随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一声枪响,一个小孩出生了。他们家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靠着家里的几亩地过着很贫穷的生活。那一天八国联军来到中国,狠狠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街道上全是战火,是流淌着的中国人的血,不巧的是孩子的父亲在那天刚好去街上准备为将出生的孩子购置一些用品,用的是他辛辛苦苦劳作了小半年才攒下的零零碎碎的钱。父亲躲过了一劫,回到家中孩子已出生。看着那个灵动的小孩子,那鲜活的生命,父亲不禁潸然泪下,给他取了个名叫战生,一是寓意他在战争中诞生,二是希望这个支离破碎的中国能够战胜。其实父亲曾经也是一名进步青年,但迫于政治和无奈选择回到农村。父亲作为农民从来都不止教授战生关于农村劳作的技能,而是教战生读书识字,即使父亲并不是很懂书本的知识,但竭尽所能将自己所了解的一切传授给战生。所以战生从小就将家国之事记挂在心。战生记得在他几岁的时候,家里的大哥便离开家去了北平,听父亲说家里的庄稼收成越来越不好,已经很难养活一家人了,大哥听说县城里工厂在招工便去了。后来大哥一直在一家面粉厂工作,战胜记得有一次大哥回来的时候把鞭子剪了,说县城里很多人都把辫子剪了,说是要学习西方人。那时候战生对城里的世界开始向往,“城里是不是有很多新奇的人,是不是有很多好看的书,那肯定和这里不同吧”战生想,战生越来越渴望去看一看这个梦里的世界。战生在农村里度过了他的童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打响第一枪,战生那个时候已经11岁了。偶然一次机会,战生随大哥到了城里,大哥带战生剪去了辫子,知道战生喜欢看书,大哥便带战生去了书店。战生第一次看到琳琅满目的书,开心极了。那一天战生在书店待了很久,贪婪的吮吸着书里的知识。战生从报刊中看到了国家这几年的处境,看到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看到了四川保路运动。战生看了看《民报》,知道了孙中山先生在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内容的三民主义。战生想到自己,战生那一刻感觉这一种很厚重的责任在自己肩上,那是从未有过的。大哥为战生购了几本书让战生回家去,临走时大哥说了一句,“战生,以后的世界是由你们决定的。”战生回到家里,看着渐渐老去的瘦骨嶙峋父亲母亲,战生有点心酸。这几年战生每个月都会去一次城里,每一次战生总有新的收获,战生凭借自己的所见所闻默默地关心着国家的局势。几年过去战生已经16岁了,战生本想去城里做工人,可是听大哥说这几年工厂都不好做了,很多都倒闭了。战生投了一篇稿子给报社,没想到误打误撞被报社招收为学徒。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战生开始了解《新青年》和陈独秀这些人,那时候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了。渐渐有学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举办公开演讲,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但有好几次都被军阀抓了一批人,随着就是街上的暴乱。有一次战生也参与了游行,战生第一次意识到现在的国家缺的正是一些具有新思想的青年。战生想他要投入到这份事业中去。战生结识了一些游行的学生,与他们探讨新中国的出路。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政府外交失败,引起人们的不满。很多游行的学生工人在街上打的个火热……

我想后来的战生参加了工农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儿时的梦想奋斗,为解救中国。后来战生跟随党组织四处颠沛,成为了一名军人。不幸的是在抗日战争中战生牺牲了。在战争中出生,又在战争中将生命赋予这片土地,战生亡了,但新中国诞生了。这是战生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到共产党人的故事,也是中国战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