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024

时代背景概述: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封建主义仍旧根深蒂固,而随辛亥革命以及西方思潮涌入带来的新思想也在这个时代荡起一阵波澜。

而在这个风云激荡的时代,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中与西,古与新的思想中交融,他们又应该何去何从。

徐少爷便是这些青年中的一员。与常人不同的是,他承蒙祖荫,祖产上光良田就有几百亩。如果不出意外,每年收上来的佃租便足够他衣食无忧,甚至挥霍几辈子都没有问题。

徐少爷曾经是想走科举的路子入朝为官,可惜生不逢时,大清苟延残喘中废除了科举,而后接二连三颁布了一些所谓“民主制度”。徐少爷连制度政策都还没有琢磨明白的时候,辛亥革命几声枪响就把清王朝推翻了。自此所谓政府朝堂民主复辟接连上演,不仅政局没有稳住,还把整个社会搞得乌烟瘴气,人心惶惶。作为拥有满腔抱负的年轻人,徐少爷自然不甘于就此庸碌一生,科举之路走不通了,徐少爷便开始思考新的出路。

转眼间又到了收租的日子,据管家来报,佃户们陆陆续续交上来的租金也收得差不多了。这几日家中也十分忙碌,收上来的佃租形式不一,有直接交现金的,有交粮食或者棉花等农产品的,收账入库十分困难。并且当今世道不太平,政局动荡,人心惶惶,单纯的纸币一点都不靠谱,说不定哪天醒来就因为当局一句话变成一堆废纸了呢。于是,近几日家中进进出出都在整理这些佃租,留下供日常花销以及一大家子够用的现金和农产品,余出来的,徐少爷都吩咐库房拿去换成了金条。

当下徐少爷正如往常一样在看库房的账本,他发现,今年的佃租似乎比往年少了些许,于是他便召来管家询问。管家说近来附近成立的工厂越来越多,许多佃户都放弃种地进厂打工了。而且一些工厂越做越大,要的工人也越来越多,给的工资又高,有能力的大多的不种地了。听闻此言,徐少爷联系起近年来《申报》等大报纸的报道,近年来确实工厂的效益都不错。当初有部分商人打着“实业救国”口号大办工厂的时候,一心准备走科举之路的徐少爷还不以为意,现在没想到企业和工厂已经发展得这么好了。“或许我也可以办个工厂,开办个企业也为救国施展一番抱负。”徐少爷如是想。

心动便有行动,徐少爷便着手构思兴办实业的事情。由于手底下的佃户种植了大面积的棉花,借此便利,徐少爷便想着开办一家纺纱厂。祖产传承多年的徐少爷家底丰厚,办厂的资金固然不愁,置地、购进机器、开布公告、招收工人……一项项进程雷厉风行。此外,为了能更好地在实业办厂上吃得开,徐少爷还颇通人情世故地打点好官爷们,从前朝任职的某某大人到如今手握枪杆子的都督警官们,可谓是面面俱到。

将近一年的准备之后,徐少爷的纺纱厂也顺利开业了。因为纺纱的原料用的是自家佃户收交上来的棉花,成本较低,所以徐少爷的工厂生产出来的纱价格也定的比其他家的低些。由此,徐少爷家的纱卖的比其他家的好些。不过好景不长,不知为何缘故,徐少爷的纺纱厂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些问题。起先是有消费者反映徐少爷家的纱有质量问题,而后还有别家纱厂联合起来给徐少爷使绊子,城里的工会也明里暗里敲打徐少爷……最后经有心人提醒,是因为徐少爷家的纱价格太低,不符合生意界的规矩,打扰了别家同行的生意。若想这纱厂好好办下去,还得向别家看起才行。

徐少爷恍然大悟,连忙参照着别家的价格给厂里的纱提了价。不过这样,纱的销量下降了,厂里的效益大不如前。徐少爷估摸着便压低了工人的工资,并且要求工人每天要多工作一个小时。虽然工人都怨声载道,但为了生计也别无他法。

并且随着工厂办的如火如荼,徐少爷自然不满足工厂眼下的规模。于是,他便卖了家中的一部分田地,置办土地购进机器,扩大了生产规模。工厂开办到1917年左右,已经是江浙一代知名的规模大厂了。不过与此同时,家中的土地也因扩大生产规模被变卖的差不多了。称呼“徐少爷”的人也少了,随着纱厂影响力的扩大,更多人都称他为“徐先生”或者“徐老板”。而曾经想实业救国的徐少爷现今也算实现了他的抱负,毕竟时局动荡之下,他的工厂也为破产的农民提供了一份赖以生存的工作,以及他也会不时接济下当地的慈善机构。并且,他在民国政府参与一战之时,也出了一笔不小的军费。不过,在商言商,徐少爷现今更重视的还是自己纱厂的发展。

而随着无产阶级思想的传入,工人们变得不似以往那般无知,他们会要求加工资和缩短工作时间。徐少爷当然不会同意工人这样的请求,不过他料想这只是工人的小打小闹,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也就置之不理了。他唯一关心的,就是他的纱厂做大做强了。

 

政治与经济地位分析:

徐少爷论出身应该属于地主阶级,在大清未亡之前,他应该是走科举为官道路的。他的家庭掌握土地,属于统治阶级。不过因为其没有为官,可以说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底层。他掌握着小农经济赖以生存的土地,经济上有优势。

辛亥革命之后,社会的阶级其实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毕竟封建主义依旧根深蒂固,而官僚主义帝国主义也依旧压迫着底层人民。

于徐少爷而言,唯一发生变化的,是他出人头地的途径变了。以往更多的是由政治地位变化带动经济地位变化(科举),现在应该是经济地位变化影响政治地位。毕竟时局动荡之下,一朝易主,归根究底还是金条靠谱。

命运走向:

随着无产阶级思想的进一步影响,工人阶级的运动愈发规模化。而摆脱一战的各帝国主义又重新开始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技术上的优势使得徐少爷的纱厂渐显颓势。随着,中国短暂的“实业发展的黄金十年”的结束,徐少爷的纱厂渐渐走入没落。

而祖产已经因为当初扩大生产规模被变卖的所剩无几,工厂也开始入不敷出。徐少爷感叹生不逢时,并且他预感未来中国时局会发生大动荡。于是他变卖了工厂的土地和机器,带着家眷和资金,移民香港,并在香港东山再起,重新开始商业征途。

而读书人的责任感让他在香港也时刻关注内地的局势,在抗日战争中,一直以匿名形式,定期捐赠军费助力抗日。

虽然他这辈子都不会再回到内地,虽然他在香港家大业大,但他始终告诉自己的后辈——“我们是中国人。”

 

资料参考:

《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

《民国时期经济状况概述》

《民国期间民族企业的曲折发展》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437988614.html?fr=iks&word(民国时期经济状况)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