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多元世界观的形成说明
(一) 星际社会形成原因
(二) 星际移民形成原因
二、多元城市形态的形成说明
(一) 立体城市形成原因
(二) 赛博城市形成原因
三、后人类时代主体说明
(一) 基因编辑
(二) 人工智能体
四、总结
五、参考文献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The Earth is the cradle of humanity, but mankind cannot stay in the cradle forever)。 ”
从纳米微观世界到浩渺宇宙空间,一个新时代的出现,并不只是意味着重新命名已被人类劳动和工业活动悄然改变了的星球。它让我们认真思考人类将选择创造一个怎样的世界。我叫“莱”,来自 2500 年,生活在火星。航天技术的发展促使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日趋深入,“地-火”联通也变得愈发紧密。
2030 年一辆以中国古代传说的火神之一——“阏伯”来命名的、以火星移民情境为背景的子母式多功能整合的火星车奔向火星,这是人类太空移民的一个重大突破。
其采用太阳能和氢能源双清洁动力驱动,使用麦克纳姆轮打造全方位移动性能,极大程度地适应火星环境。车辆构件均使用模块化设计,有利于对车辆完成运输、组装、维修等一系列使用情境。车辆整合火星漫游、火星探测、火星科研等功能,为人类登陆火星提供实体产品支持。
经过 400 多年的太空移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 2500 年,人类已经可以根据自己的世界观与喜好自由选择是否愿意生活在地球上,人们将移民火星上的人类称之为“火人”,同时,在太空的其他星球上也逐渐有了人类居住的痕迹。
除了航空技术之外,纳米技术、基因编辑、复活物种、气候工程等技术不仅改变着地球的“模样”,还改写着万物的基础运行法则。在人类一步一步的发展,亦或是说一步一步的选择下,相较于 2000 年,不论是人类的居住星球还是城市形态,再到内在世界观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变化。
一、多元世界观的形成说明
2000 年到 2500 年,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取得突破性成就,人类对科技的发展的态度也逐渐割裂为两个派系:科技乐观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和科技悲观主义。这两个派系由于存在较大的世界观差异,也产生了很多矛盾,相较于 2000 年人类各个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相互制约与对峙,由于空间、资源的有限性, 2500 年的对峙已转换形态——科技乐观主义与科技悲观主义的相互制约。科技乐观主义即对科技的迅速发展持有乐观态度,并相信在科技的发展下,太空将仍然以人类为中心,星际社会将沿袭人类地球上的社会制度。反之,科技悲观主义即为对科技的发展持悲观态度。
(一) 星际社会形成原因
一部分秉持科技乐观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倾向的人积极与宇宙个星球建立联系,希望人类文明与太空文明组建星际社会,太空城市被设定为星际社会的政治、经济、贸易中心,是包括人类、赛博格、机器人、外星人在内的诸多太空族群的居住地。人类作为星际社会的领导者、秩序维护者,为太空社会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
(二) 星际移民形成原因
我是科技悲观主义,最终也选择了移民火星。相比制造科技繁荣、族群混居的太空城市奇观,科技悲观主义者对科技的快速发展与对外星智慧的建联表示忧心忡忡,他们认为在科技发展到极端程度后,会对地球环境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科技发展带去的并非人类对外太空的征服,而是地球家园的丧失。
回看历史, 2000 年后科技的迅猛发展也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2020-2021 年,巴西砍伐 13835 平方公里的森林,世界上最重要的森林-亚马逊雨林在正在逼近不可逆的临界点,变成热带草原, 75%的区域已经丧失恢复力。 2022 年全国遭遇了历史最多,范围最广的极端恶劣天气,中国 17 省市遭受极端高温和干旱,许多地区村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 2023 年依然如此。 IPCC 的报告判断全球变暖每升高 2℃,可能就会增加 4.2 亿人处于极端热浪中,每升高 1℃,全球每日的极端降水事件概率会增加 7%。 2023 年 8 月 24 日,日本正式启动核污染水排海,预期时间长达 30 年。
除此之外,科技悲观主义者认为与外星智能生物的建联是危险而收益极其低下的盲目举措。当一种智慧遇到另一种智慧时,很难做到用和平的方式和谐相处,无法避免的是高级文明对低级文明的吞噬与同化。于是,他们一边努力限制科技乐观者的行为,一边积极寻找可替代的星球进行太空移民或建造超级载人航天器(如载人飞船、空间站)进行太空“流浪”。
二、多元城市形态的形成说明
空间是权力秩序的存在场域,亦是不同利益阶层争夺的对象。如影片《星际特工》,片中人类和众多外星种族共同生活在一座名为“千星之城”的星际城市,这座城市的空间布局呈现出强烈的区隔色彩,由地球人主导的联盟政府大厦作为权力的象征高悬空中,在空间上占据优势地位,与之对应的则是非法移民所在的非主流的、边缘的下层空间。此外,“千星之城”还按照种族与社会分工的不同,被划分为不同区域:城市的南部为液态区域,以从事种植业的普隆族为主;北部为气态区域,居住着感知敏锐的阿兹莫人;奥姆莱人聚集在东部区域,掌控计算机制造、金融、银行业……不同空间之间存在强烈反差,昭示着不同族群间的文化隔阂。
由于人们世界观的割裂,最为直观的体现为城市构造的差异,地球由于人口的超速增长,空间的限制,城市构造体现为趋于立体城市,楼房越建越高,对海底的利用也比 2000 年前更加充分,几乎是榨干地球上的每一分空间,赛博城市与生态城市也是。
(一) 立体城市形成原因
“立体城市”这一构想最初源自 1954 年法国建筑学家勒·柯布西耶为解决欧洲城市拥挤问题所提出的城市规划方案,在柯布西耶看来,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由拥挤带来的城市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改造而得到解决,这种技术手段便是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2050 年城市常常以立体城市的形态出现,有着庞大的人口规模和建设体量,且采取纵向扩张的发展方式,呈现出摩天大楼林立、交通立体化的高科技城市奇观。
高科技立体城市融合了智能科技、可持续性、城市规划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采用了先进的交通系统、可再生能源、智能建筑和数字化服务,旨在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资源浪费、改善交通流畅性,同时也关注数据隐私和社会包容性。高科技立体城市追求更智能、更可持续和更宜居的城市环境,同时注重社会和环境问题,以确保城市的未来的繁荣与可持续。
(二) 赛博城市形成原因
21 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已经不同程度地身处虚拟的赛博空间(以数字技术为依托、个体可在其中展开意识互动的数字化网络空间),赛博空间已成为当代人可随时在线的新型生存空间,它既是现实世界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和拓展,又参与重塑了现实世界的时空维度和社会交往形态,由此以来,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边界被打破,二者出现融合趋势。 发展赛博城市主要依据如下:
1、 提高生活质量:赛博城市的数字化和智能系统可以提供更便捷、高效、安全和舒适的城市生活体验。这包括智能交通系统、智能建筑、数字化服务等,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2、 可持续发展:赛博城市通常采用可持续技术和可再生能源,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碳排放,改善环境质量,有助于可持续发展。
3、 数据驱动的决策:赛博城市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使城市管理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城市的需求和趋势,从而更明智地制定政策和决策,以满足市民的需求。
4、 提高效率:自动化和智能系统可以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包括交通管理、能源使用、废物处理等。这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城市的可维护性。
5、 数字互联性:赛博城市提供高速互联网和数字化服务,使人们更容易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和参与社会。这有助于促进创新、教育和经济增长。
6、 灾害管理: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城市更好地监测和应对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和火灾,提高城市的安全性和恢复力。
三、后人类时代主体说明
(一) 基因编辑
进入 21 世纪后,生殖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迅速发展:世界上第一个三亲婴儿已经在2016 年诞生,以 CRISPR 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突飞猛进,基因编辑婴儿在 2018 年贺建奎事件中诞生。 霍金在其遗作中预测了在 21 世纪,我们就能够用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改造人类,并且担忧地表示这是一个日渐迫切的话题。
2100 年人类成熟掌握了基因编辑及筛选,并将其应用在其他生物上进行优质品种筛选。正如人性概念的模糊性一样,人权的概念也充满了争议。基因编辑婴儿技术是人类生殖欲望实现的潜在技术之一,折射的是人内心对于改善后代的原始渴望。当这项技术应用到人类身上,亲子权利、矛盾的人权、伦理在现在也被不断地被讨论着。
2500 年,除人类外的很多生物已经被进行基因编辑,具有优良基因的物种被人类充分利用,但同时,基因编辑出的优秀人类也悄悄存在于这个社会中,轻松成为社会顶层,世界的公平性遭到了难以言说的打击。
(二) 人工智能体
2500 年真实世界中并存一个巨大的人工智能世界,人工智能体将连接人类世界与虚拟世界,参与到人类和自然界的交互过程。
2000 年后深度学习为虚拟现实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机会。神经网络建模保证照片的逼真性和三维的一致性。通过神经网络建模,不只是人脸,比如手部、身体,甚至衣服细节、声音等都可以被很好地呈现出来。通过大模型,人的身体、动作可以完成交互。虚拟人在环境中自主学习,能够自己做出决策、计划,并执行,成为人工智能体,真正感知世界。
但由于伦理等限制,以及作为人类的本心,人仍然是社会的主体,基因编辑仍未合法,人工智能体也只是人类提高生活便利性的手段。
四、总结
不论是居住星球,还是世界观、城市形态、亦或是社会主体, 2000 年到 2500 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于科技的发展与人类对自己内心的探索。科技的发展使人与人的差距变小,社会资源趋于公平分配,解决了饥饿、贫困、疾病等关乎生命的问题,人们便开启向内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世界观的割裂也逐渐转变了形态。世界观的变化自然外化体现在城市形态上。 社会的主体依旧是人类,基因编辑以及人工智能体只是人类生活的辅助途径。
五、参考文献
[1]金煜,张文.基于未来火星移民情境的系统化创新设计[J].设计,2023,36(14):28-29.DOI:10.20055/j.cnki.1003-0069.000942.
[2]赵婷婷.前瞻未来与指涉现实:科幻电影中的太空城市想象[J].艺术评鉴,2022(21):29-32.
[3] 王 毅 俊 . 想 要 移 民 太 空 先 要 解 决 辐 射 问 题 [N]. 上 海 科 技 报 ,2021-11-24(004).DOI:10.28704/n.cnki.nshkj.2021.001351.
[4]刘英团.新技术改写地球和人类,应当为民众保留选择的空间——读克里斯托弗新著《人造时代: 10 种技术如何改写人类未来》 [J].现代国企研究,2023(Z1):125-128.
[5]温菲菲.“碳中和”背景下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读比尔·盖茨《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J].审计观察,2021(07):94-96.
[6]王珏,宝树. 后人类未来的时间图景[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10-13(006).
[7] 邹 亚 文 . 从 试 管 婴 儿 到 基 因 编 辑 婴 儿 : 展 望 我 们 的 人 类 未 来 [J]. 医 学 与 哲
学,2023,44(12):14-19.
[8]谷月. 未来世界将由人工智能体和人类共同打造 [N]. 中国电子报,2023-10-24(003).DOI:10.28065/n.cnki.ncdzb.2023.00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