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B025

我眼中的世界

——1960-1970美国资本家的故事

 

60年代的美国,正是经济空前发展的时期,也被称为“繁荣的十年”。一方面,受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影响,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5%,在战后西方各国中独树一帜,作为美国工业支柱的汽车、钢铁和建筑工业也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美国政府为了克服“艾森豪威尔停滞”[1],加速经济增长,维持住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开始实行“增长性”[2]财政和货币政策。在自身工艺水平提高和国家一系列积极作用的双重影响下,资本家成为这一时期的最大受益人,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我选择随即观察以为资本家,通过他了解60年代的美国。

我选择的是俄亥俄州的一位钢铁厂厂主,姑且叫他皮特。为什么我选择他?主要有三点理由:第一,钢铁产业是美国重要的支柱产业,素有“经济晴雨表”之称。美国不仅具有极有利的矿产资源,而且对钢材的需求量也很大,因此60年代的钢铁厂厂主的地位是很重要的;第二,政府高度重视并支持钢铁工业的发展。二战后,美国一直把钢铁作为战略资源对待,对钢铁工业给予必要的工业支持,政府的种种宏观政策也是为这一产业优先服务的;第三,钢铁产业实现了技术进步和规模化生产。LD转炉、连铸、大型钢炉、计算机控制轧机等工业现代化技术在这一时期进入实用阶段,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1955-1975美国粗钢产量

1964年的一天,皮特看上去十分高兴,因为总统刚签署了一份法案——《1964年税收法案》,法案中提到个人所得税率从20%-91%降至16%-77%;公司所得税从30%-52%降至22%-50%。皮特兴奋地对妻子说:“这个法案一旦施行,人们就能有更多的收入,自然也会提高他们的消费,到时候我们公司的产品一定能卖得更好!而且我们也不用交那么多税了,我可以用多出来的钱买更多更先进的设备,扩大我的生产,实在是太棒了!”

跟随着皮特的脚步,我来到了他的钢铁厂,钢铁厂规模不大,工人们正在车间热火朝天的工作着。突然,一些工人看到了皮特,脸上露出愤怒的表情,他们停下手中的工作,沉着脸向皮特走来,皮特的声音中带着慌乱:“你们……你们要干嘛?!快给我回去工作!”领头的工人眼睛直视着皮特,声音坚定又不容置喙:“政府已经给你减税了,为什么我们的工资还是不变!现在物价上涨的这么快,这么点工资我们怎么活!你不答应给我们涨工资,我们就不开工!”皮特冷笑一声,大声回应道:“你以为你们能威胁到我吗?反正现在我也有钱买新的机器了,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人,机器完全可以比你们做的好得多!不愿意干就给我滚蛋!”工人完全没有想到这个结果,一时间气氛十分紧张。我在旁边看着这一切,心想,是啊,这些工人的威胁根本没用。因为总统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美元一再贬值,各种物价涨的飞快,据统计,十年间医院住院费上涨101%,就诊费上涨38%,电影票上涨50%,邮递费上涨42%,这些与普通人家息息相关的日常开销长得飞快,工人原本就微薄的收入怎么可能支撑得住呢?

1960-1970美国罢工情况表

皮特和工人不欢而散了 ,他气冲冲地坐进他新买的通用汽车里,不满地冲司机发泄:“这些人真是不知好歹,政府不是一直在给他们补贴吗,老跟我诉什么苦?!我差这几个人吗?还给我闹罢工,分明没把国会通过的法案[3]放在眼里!明天就把他们全部开掉!”我在一旁腹诽:果然资本家都是吸血不眨眼的家伙,也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人因为物价上涨变成了贫困线以下,政府所谓的反通货膨胀方针[4],不过是把工人的工资增长限额限制在一个固定的水平,工资增长远远低于通货膨胀的速度,政府的补贴也只能使少部分受益,好处最多的不过是资本家罢了。

利润的膨胀引起了投资的增加,皮特开始扩张资本,他的钢铁厂陆续吞并了一些当地的小厂,成为俄亥俄州几个最大的钢铁厂之一,逐渐有形成垄断资本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因为美国并没有特别重视新技术的出现,其他国家和美国在钢铁生产上的差距正在缩小,日本在某些方面甚至已经超过了美国,比如工资和基建成本方面,而日本又是典型的钢铁“外出型”国家,美国本国钢铁优势正在消失。

不仅如此,1966年末开始,工资限额政策开始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反对,要求突破工资限额的罢工运动愈演愈烈,终于在1968年这个政策彻底宣告破产。皮特也迫于社会舆论和工人的要求,把工资水平提高了10%。

总体来看。1960-1970这段时间,钢铁厂厂主皮特的资本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也为今后埋下了不少隐患。

第一个问题是政府对于钢铁产业的过度保护。在意识到日本的钢材有在本国占领市场的趋势后,1969年,美国钢铁企业与欧洲、日本的钢铁企业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签署了自愿限制进口钢材的协议,以此来保护本国的贸易。但这样做不仅会产生贸易壁垒,而且还会降低本国钢铁企业的竞争意识,不会去创新和突破,使劳动生产率停滞不前,长此以往,美国的钢材生产总会满足不了本国的需求,到时候保护措施也就无效了,美国的钢材产业也将面临巨大的冲击。

第二个问题是政府持续性的扩张政策可能造成的生产滞胀。因为肯尼迪在位期间采取增长型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使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处于一种极致状态,短期看这样能大大提高生产产量,并使社会处于一种充分就业的状态,但长期看,因为物价上涨,失业率增加,国民的购买能力下降,而饱和的生产能力使产品供大于求,市场逐渐达到饱和;而新兴产业从形成到成熟又需要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在这两者之间就会形成经济的滞涨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第三个问题是美国国内的反垄断机制可能会对大型钢铁厂造成冲击。1970年美国通过的反托拉斯法规定,因他人违背反托拉斯法而受害的个人和企业可以提出上诉,法院和联邦贸易委员会应受理此事。这限制了皮特代表的大型钢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会对他们的利益空间造成一定的影响。

从以上三个问题来看,皮特代表的钢铁厂厂主在未来的发展形势严峻,很可能面临大规模裁员,产量下滑以及强制性转型的情况。

 

 

参考文章:

1.《20世纪60年代的工人运动》张友伦

  1. 何柳.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之探析——以纺织和服装业、机床业、钢铁业为例[J].社会科学论坛,2011(03):234-239.

3.美国钢铁工业发展史www.360doc.com/content/17/0121/11/37713223_623851773.shtml

4.美国60年代宏观经济政策

https://wenku.baidu.com/view/248c34bec77da26925c5b048.html

  1. 高潮.上世纪七十年代:通胀居高不下迫使美国经济硬着陆[J].中国对外贸易,2011(07):40-41.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试图用“补偿性”政策延缓经济周期波动,结果尽管战后几次经济衰退较为缓和,却在艾森豪威尔执政的8年间,美国经济增长十分缓慢,被称为“艾森豪威尔停滞”。

[2] “增长型”政策是指,不仅要在经济萧条时期实行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即使在经济处于回升时期,只要实际产出水平低于充分就业的水平,扩张性政策就会被一直实行直到达到潜在产出。

[3] 1963年8月29日,参议院和众议院通过紧急讨论通过一个紧急法案,对长达四年的铁路工会和铁路公司的争端进行强制性仲裁,等于强制性终止工人罢工。

[4] 使每一个部门的工资(包括附加工资)的增长速度同整个经济的劳动增长率的速度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