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迎来了它的“黑色星期四”(美国华尔街股市的突然暴跌事件)。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
1929年10月28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指暴跌13%。第二天,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暴跌22%。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经济危机拉开序幕,迎接人们的是长达10年的大萧条。
1929年10月29日,人群聚集在纽约华尔街,当天的股市暴跌。美国的大萧条耗尽了美国原本可用于欧洲投资的资本。那年秋天,股票市场的价格跌到了最低点,世界范围的经济萧条随之而来,而且萧条的强烈程度和延续时间的长久都是空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抛售股票的漩涡之中。股指从之前的363最高点骤然下跌了平均40个百分点,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眼睁睁看着他们一生的积蓄在几天内烟消云散。这是美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危害最深的经济事件,影响波及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因此,这一天被视作大萧条时期开启的标志性事件,由于正值星期二,被称为“黑色星期二”。从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两个星期内,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开支。但美国股票巿场崩溃不过是一场灾难深重的经济危机爆发的火山口。
当时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Mellon pulled the whistle, Hoover rang the bell, Wall Street gave the signal and the country went to hell)随着股票巿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随即全面陷入毁灭性的灾难之中,可怕的连锁反应很快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贫困来临、有组织的抵抗、内战边缘。农业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大量销毁“过剩”的产品,用小麦和玉米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使这条河变成“银河”。城巿中的无家可归者用木板、旧铁皮、油布甚至牛皮纸搭起了简陋的栖身之所,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称为“胡佛村”。流浪汉的要饭袋被叫做“胡佛袋”,由于无力购买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动的汽车叫做“胡佛车”,甚至露宿街头长椅上的流浪汉上盖著的报纸也被叫做“胡佛毯”。而街头上的苹果小贩则成了大萧条时期最为人熟知的象征之一。在那些被迫以经营流动水果摊讨生活的人中,有许多从前是成功的商人和银行家。
股票巿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大萧条,这次经济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工业国家。对千百万人而言,生活成为吃、穿、住的挣扎。各国为维护本国利益,加强了贸易保护的措施和手段,进一步加剧恶化世界经济形势,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重要根源。
大萧条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大萧条期间约有200—400万中学生中途辍学;许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杀;社会治安日益恶化。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失业。在美国,失业人口总数达到了830万,在美国各城巿,排队领救济食品的穷人长达几个街区。这次美国经济大萧条造成的灾难是人类历史上所前所未有的。甚至比中国三年困难时期1959年到1961年所谓的“三年大饥荒”还要严重。所这次美国经济大萧条1930年~1933年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发生了遍及全美国的大饥荒和普遍营养不良,导致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最保守估计,至少有700万人死亡,约占当时美国的7%。记录美国历史的《光荣与梦想》中曾这样写道:“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这一情景描述的正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民生状况。
1932年,约有200万美国人到处流浪——其中有25万以上是在16~21岁之间。这些被当时媒体称为大萧条时期的“漂泊无依的人”中,有两手空空的佃农;有因为大旱三年、离乡背井的农场主;有一大批刚从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的青年,还有忽然失业的愁眉苦脸的中年汉子带着生病的婴儿——这些人天天奔波,居无定所。
而这些人当中不乏衣冠楚楚的中产阶级——意气风发的银行行长或者曾在著名报纸上发表评论的名作家,如今却在夜间敲门讨饭或蜷缩在城市排队领面包的人群里。
这是自1929年“黑色星期二”开启的大萧条以来,美国人真实生活的一个缩影。据1932年9月的《财富》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此数接近人口总数的28%。而且这个研究报告一如其他报告,那正在另一种地狱里受难的1100万户农村人口是不包括在内的。
关于找工作,1932年前后传说的很多,有些听来离奇,却一点不假。
确实有人通宵守在底特律职业介绍所门口。确实有一个阿肯色州人为了找工作步行900英里。
曼哈顿六号大街某职业介绍所招聘300人,确实有5000人来应聘。
华盛顿州确实有人到树林里放火,为的是人家能雇他当救火员。
在那样一个经济萧条的年代,有1500万以上的人到处找工作,可是哪里也没有工作做。《商业周刊》做过调查,证实有不少人不再喜欢美国了,有的已经离开美国,有的正设法离开。30年代初期,迁居国外的人数年年超过迁入的。
经历了大萧条的人们在思想上发生了转变。工人从20年代的麻木状态中清醒过来,发动了富有战斗性的罢工。自由主义者被苏联的繁荣吸引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而保守主义者由于惧怕布尔什维克主义,日益转向法西斯主义。[4]
具体生活情况:穷人家为了省钱度日想出了种种妙法,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自己动手卷纸烟,要不就抽“翅膀”牌(一角钱一包);为了省电,改用25瓦灯泡。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旧被单剪开再把两边缝接起来,这样就把中间磨损的地方分移到两边去了;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这样在邻居太太面前就不显得寒碜了——其实邻居手头一样紧,恐怕采取的办法也是一样。许多人家把收到的祝贺圣诞的卡片保存起来,明年好改寄给别的朋友。
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民们,生活极其惨淡。由于农产品价格惨跌,大量农场主破产。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生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宾夕法尼亚州的乡下人吃野草根、蒲公英;肯塔基州的人吃紫罗兰叶、野葱、勿忘我草、野莴苣以及一向专给牲口吃的野草。城里的孩子妈妈在码头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烂的水果蔬菜扔出来,就上去同野狗争夺。蔬菜从码头装上卡车,她们就跟在后边跑,有什么掉下来就捡。中西部地区一所旅馆的厨师把一桶残菜剩羹放在厨房外的小巷里,立即有十来个人从黑暗中冲出来抢。人们还看到,有人全家走进垃圾堆捡骨头和西瓜皮来啃。因为蛆虫多,芝加哥市有一个寡妇在捡东西吃时总是先把眼镜摘掉,眼不见为净。
端坐不动的消遣项目当中,最普遍的莫过于听收音机了。无所事事的百万民众还发现,公共图书馆简直就是一个可以随便翻阅书籍、打瞌睡的温暖而安静的地方,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大约在200万到300万之间,而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顾客偶尔会对图书管理员说:“要不是因为有图书馆,我没准早就疯掉了,或者自杀了。”
人物
这是1929年1月一个普通的早晨,窗外晴空万里,阳光洒向大地,太阳肆意的射下耀眼的光线,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给人以虚假的温暖。
“今天天气还不错,最近我刚投的几只股票都快涨疯啦,亲爱的,等我这次大赚一笔,仅靠着我在政府的收入也能让你和孩子们过上好日子了,你也不用天天去银行上班受累。”David带着满脸的兴奋对妻子说。此时他们一家正其乐融融的吃着早餐听着收音机里股市的新涨幅,心里乐开了花。
同年3月,胡佛出任新一届总统,胡佛一上台便对政府树立了对美国经济市场信心,David也对新政府充满了信心,“听着新总统的演说看来我们是真的要大繁荣了呀,总之跟着政府好好工作吧。”David对着一起共事的人说。
沉浸在股市的空前繁荣的喜悦中的他们殊不知一场灾难即将来临……
1929年10月,股市终于崩盘,买了大量股票的民众们一瞬间损失了大量财产,David也终于从对未来的甜蜜憧憬中清醒过来,他一边忙着抛出手中的股票,一边焦头烂额的处理着政府收到的信件和请愿书,而此时在银行工作的妻子也失去了工作。
“David我们什么都没有了,孩子们的学费怎么办,现在你是我们唯一的依靠啊……”妻子已经泣不成声。原本无数次幻想的美好生活就这样成了泡影。
David的妻子曾多次参加游行的队伍,David也无数次向政府提出整改意见,但是只是一个小职员的他根本无法改变现在如此糟糕的状况。看着一天天萧条的经济市场,加上失业的痛苦和家庭的压力,David的妻子渐渐患上了忧郁症。
胡佛政府认为:尽管民众不应该挨饿,但是救济他们主要应该是地方政府的责任。David对现在的政府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对生活也逐渐失去希望。
直到1933年,又到了美国总统大选的时候,David把最后的希望寄予了罗斯福,虽然只是小小的一票,但是这一票却承载了一整个家庭经历的辛酸与苦楚。
终于到了罗斯福上任这一天,换了新政府之后,实施罗斯福新政,使得失业者可以拿到救济金,年幼孩子的母亲也能得到相应的补助,原本已经不堪重负的家庭终于得到了一丝喘息的机会。“亲爱的,新总统真的让美国经济渐渐好转了,我们又可以好好生活了,你的病也会好起来的。”说完David看着憔悴的妻子默默流泪,原来,泪在退去苦涩的外衣后是甘甜的。
不久后David被政府派去招募失业的工人,自己的妻子也因此得到了不错的工作,而就在招募的工人中妻子结识了William和Tony两个对生活沉充满热情和干劲的热心人,在他们一天天的帮助和影响下,妻子的病也慢慢好转了。
1939年,又一个晴朗的早晨,但不同的是,今天的太阳没有刺眼的光,只给大地留下一片金黄,给路上的行人直入心灵的温暖……
“今天天气真好啊。”David看着身旁正吃早餐的妻子说道,未来的生活应该也会越来越好吧,他在心中默默祈祷……
工人托尼的故事
“又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早上!”托尼伸了个懒腰,从床上爬了起来。
托尼是一个奶牛场的工人,他的老板是威廉,一个富裕而又对他们很好的老实人。
托尼准时打开了收音机,来收听今天的广播,当听到自己所购买的那几支股票仍然在上涨时,他心满意足地准备去开始一天的工作。心想,幸亏当时听了工厂里的小伙伴们的话,“谁想发财,就买股票”,跟着他们去投了几只股,每天都在不断涨,这下好,可以闭着眼睛赚大钱了。说不定再过个几年,他就可以买一辆小汽车了,还可以娶个漂亮的妻子。之前他还觉得这种事情就是高风险,怕亏了,可是后来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他就在里面投入了自己的全部家底,这样就赚的更多了。
就这样想着托尼来到了牛奶场……
小伙伴们向他欢快地招着手:“托尼,托尼!”
他高兴地回应了他们。
这时,老板(威廉)过来拍拍他的肩膀:“你的股票如何啊?”
托尼:“非常好!”
然后他就迅速加入了小伙伴们,一边和他们一起挤牛奶,一边兴高采烈地讨论着这几日飞涨的股票。
……
1929年3月,胡佛就任总统,进一步加强了美国民众弥漫的乐观情绪“我们现在舒适和安全的程度,远高于历史任何时期。”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也于1929年9月向公众保证:“现在没有担心的理由,这一繁荣的高潮将会继续下去。
这些,也给了托尼对股市的信心。
……
可是,这一天还是到来了。1929年10月24日开始,人们都在歇斯底里地甩卖股票,托尼心灰意冷,他失去了一切,那是他辛辛苦苦的多少年的积蓄啊,他的汽车,他的妻子……托尼已经没有心思去农场了,他一个人不吃不喝,就这样在床上坐了很久,很久……
几天后,他鼓起勇气,他不能这样子下去,他要继续去农场工作,用双手去创造幸福!
可是,当他到了农场……
“天哪!他们在干什么!”他眼睁睁看着威廉指挥着大家把一桶桶牛奶倒入河流,山坡,树道……,不再给奶牛草吃,还说宁可让它们饿死,也不能再喂它们了。“他是在做梦吗?威廉是疯了吗?”
他掐了一下自己,然后马上去找威廉。
威廉抱歉的看了他几下,最终还是开口了:“托尼,非常抱歉,但是我还是得告诉你,我无法再继续聘用你了。”
托尼:“为什么?到底发生了什么?”
威廉:“社会已经这个样子了,我的样子你也看到了,非常糟糕,我根本无法继续聘用你。”
托尼昏昏沉沉地走回了家,他觉得这一天就是个梦。
第二天一早,托尼就出门了,他准备重新找一份工作来继续他的生活,可是出门后,各个找工作的地方都挤满了人,多的是破产的人,失业的人,招人的地方却寥寥无几。他根本找不到任何工作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几天后,托尼只能把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自己动手卷纸烟,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
就这样,天复一天,年复一年……托尼已经麻木了,他不再奢望自己能找到工作,甚至不再奢望过上正常的生活。
……
直到那天,他在路上闲逛,不报任何希望的他遇到了罗伯特。
罗伯特:“你愿意加入我们以工代赈的队伍,参加工程建设来获得收入吗?”
“天哪,他听到什么,不是做梦吧!”托尼的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真的吗?”
罗伯特笑了笑,点点头。
当他加入了这个队伍后,他居然遇到了他的老老板威廉。
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感慨他们的遭遇,并开始期待美好未来……
人物
“这该死的天气!” William盯着那黑压压的一片 “Tony,把干草料拖过来,是时候要下雨了,把牛牵进牛棚里去!”
Mary,一名诚恳辛劳的妻子,此时正牵着奶牛走了过来 “William,现在行情越来越差了,牛奶已经卖不出去了,咱们只能坐吃山空了。我们似乎已经用不上Tony了”
“Tony!这是你这个月的工钱,你看看我,牛奶已经全部倒进了密西西比河了,这该死的经济……”
那是32年的美国,早已确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国又一次因为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产生前所未有的波及世界的经济危机。William很幸运的出售了自己的农场,又有谁肯买呢?真正值得William幸运的是他还有他的储蓄,好吧,就算只是那么一小点储蓄,可他还有奶牛呢,哦!千万不要忘了他的收音机。
“这一切都是那该死的托拉斯,怎么没见他们过的很糟糕呢,还有余钱去收购我们的农场,Mary,咱们还有多少的储蓄?”
“哦,William,我们最多可以坚持一段时间了,不算上我们的几头奶牛的话”
“该死,看来我得去碰碰运气了,Mary,照顾好我们的奶牛,我还指望着他们走上坡路呢”
秋风是带着萧瑟的,尤其是在北美的秋天,和想象中的红色枫叶截然不同。William走过路边,道路两边是一群失业者和乞讨者 “Tony应该也会在这一群人中间吧,可怜的Tony,这该死的经济!”
广播里传出来了一条通讯: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民工作。我们只要明智而勇敢地承担起来,这项任务并不是不能解决的。部分地可以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
“但愿吧,但愿罗斯福不是像胡佛一样的无能,你如果有时间来看看胡佛村的话,你就会知道他有多么的无能了……”William走在路上抱怨着。“从他竞选那天起,我就知道他一定会比胡佛能干,我还指望着他拿回来我的农场。”
William混在了一堆求职者中,“哦,老天啊,就给我一份工作吧,我就快要失去我的奶牛了,或者,失去我的亲人了。”
“快!采伐场需要人!”
一群人蜂拥而上,一个黑色大汉挤出了人群,“求求你们了,我需要面粉,我需要面包,我的女儿还在等着我。”近两米的大汉就这样在一群衣衫褴褛的面前哭了起来。“好吧,William,至少你还有面包,就让给他吧。”William心里想着,不过似乎不只William一个人是这样想的,人群中让出了一条路,大汉走了出去。
“嘿,我的老朋友,很奇怪会在这里看见你,农场出事了吗?”
“Tony,你之后农场就被收购了,密西西比河已经被牛奶染白了,产奶户们都离开了,我很幸运我还保留着我的奶牛,那应该是我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了吧。”
然而这次William很不幸运了,他终究是没有找到能让他不挨饿的工作了。
又是一个雨天,还是那样的阴天,风很大,“William,我们已经快要撑不下去了,政府的救济金真的没有什么大作为。”
“罗斯福上台后似乎要在西部沙漠地区修建公路,天知道他的用意在哪里,是时候去找找咱们的老朋友Robert了,也许他能给我一点帮助。”William带着最后的希望拨通了电话。
“哦,当然!我的老朋友,如果真的过不去了,那就来吧……”
William带着一种莫名的心情上了去西部的车,他实在是没有想到他会碰见Tony和Tony在一起工作。
政府给的工作很累,但待遇也不错,至少有吃有喝还可以给Mary寄回去养活他的奶牛,“嘿,Tony,罗斯福救了我们,难道不是吗?”William的奶牛似乎有救了。
“天知道这个叫做以工代赈的政策是好是坏,不管了,至少现在是好的。”Tony扛起铁锹,William跟在Tony身后,两人朝着公路走去,在那里还有成百的失业者,要么拿着水泥袋要么扛着水桶,都在努力的造路,天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在努力呢。至少在沙漠里修路也是好的,大家有工作也是好的,既然是好的,就不管那么多吧。
“冬天已经快到了,春天还会远吗?”William看着天。
William跟在Tony身后,两人扛着铁锹,夕阳下两人的影子格外的长,走着,向太阳走了过去。
渐渐的,渐渐的,天上的云,遮住了最后一抹阳光。
分析总结
工人(tony) | 1929年之前在William的工厂工作,直到经济大危机期间失业,成为一个四处游荡寻找工作的无业游民。 |
农场(牛奶)主(William) | 家境不错,农场在经济危机之前蒸蒸日上,直至经济大危机时期生产相对过剩,使William不得不丢弃生产产品与农场,进而闲置在家。 |
官员(David) | 为飙升的失业率而发愁,最终决定推行以工代赈,并同时招收到了tony和William两人。 |
“工人Tony的故事”主要讲述了美国经济危机时期一个牛奶工人Tony将自己全部积蓄投入高涨的股票之中,当“黑色星期四”来临,股市崩盘后,他赔掉积蓄、失去工作,最后加入政府救济工程,生活逐渐开始好转的故事。“农场主William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农场主William因经济危机的到来,为了缓解供需不平衡的矛盾而不得不大量消毁商品,导致血本无归,不得不卖掉自己的农场做抵押,最后靠政府救济工程物资生存的故事。“官员David的故事”讲述的是官员David在经济危机前后由于危机给百姓带来的苦难、给社会带来的混乱对胡佛政府从充满信心到逐渐失去期望,转而支持罗斯福上台推行“新政”,最终成为“新政”措施的执行者,用“新政”帮助人们逐渐脱离危机,自己的家庭生活也逐渐转好的故事。
其中反应出20世纪20年代末的美国,资本家为摄取高额利润,剥削更多剩余价值,千方百计降低工人工资,使得工人收入增长水平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于是人们将自己全部积蓄投入股市,使得这一时期股票价格被哄抬,造成了经济虚假繁荣的假象,这种假象掩盖了生产和销售之间已经存在的尖锐矛盾: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商品供给超过社会支付能力需求导致生产“相对过剩”,最终引发了经济危机。因此,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弊端显现,即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激化,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必然结果。
1929~1933年经济危机之所以率先从金融领域爆发,是因为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以货币和信用为基础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使资本正常的循环和周转过程受到破坏,造成信用缺失、货币紧缩,导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使得社会财富大量蒸发、赔本效应凸显、需求急剧下降、信用中断,进而又加剧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危机爆发后,美国当政总统胡佛继续推行自由放任政策,根本上无法缓解美国民众的生活,反而使人们生活雪上加霜。与此同时,大量“剩余”商品因找不到销路而堆积仓库,企业生产迅速下降,成千上万的企业因无法实现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而倒闭,资本家大量销毁生产资料以保持供需平衡。一时间,市场萧条,工人失业,民众生活困苦,其中有许多从前是成功的商人和银行家等中产阶级。
1933年,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上台,推行“新政”, 大力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改进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使之迅速向“福利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转变,改善中、小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治经济处境,缓和阶级斗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矛盾,适度减轻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挽救陷入空前严重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为达到这一目标,罗斯福在金融、农业、工业、社会保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Tony和William参加的以工代赈工程就是政府采取的救济措施之一。但是,“新政”仅仅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实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凯恩斯主义进行探索,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