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工业国的困局

在正常的市场主导条件下,某种商品在本地生产,就会在本地有更低的销售价格。例如,中国75%的眼镜镜片在江苏丹阳生产,你可以想象,在那里配镜片会是非常便宜的一件事。而在湖北潜江吃小龙虾,显然也要比在武汉实惠得多。而在电商和物流已经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的现下,身处国内大多数地域的人都可以享受以相当低廉的价格买到任何能在中国大量生产的商品的福利,由此也带来了一个反面的问题——几乎所有这类商品都难以获取较为高额的利润。

即使我们去采访一名三千年前的商人(并非特指商朝的人),他也能告诉你赚钱的秘诀是低买高卖,将商品从生产地运送到非生产地获取差价。无论这三千年里经济思想和理论历经了多少变化,这种基本的底层思维不应该过时。那么,我们似乎可以推理出两个基本的论点:在国内大量生产的商品应该要卖到不能生产或不能和我们一样物美价廉进行生产的国外地方去,才能获取高额利润;同样的,只有在我们国内无法大量生产的或各方面优于国内生产的国外商品才有能力在国内市场上获取高额利润。

这可能是所有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面对的普遍问题,你必须要把生产出来的商品卖给别国才能保证可观的利润,除非某类商品的生产者在国内就达成了绝对的垄断,把国内消费者当猪宰,例如十九世纪末的美孚石油公司。日不落帝国在工业革命后的两百年里一直致力于打开所有国家的市场输出他们的工业品和鸦片,为此几乎与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开过战;日本在第一次工业化的过程中也严重的依赖于中国这个可以倾销的市场,所以有了马关条约和二十一条;二战后的美国用一纸马歇尔计划把欧洲牢牢的绑在自己的裤腰带上,至今都无法挣脱。而苏联,作为曾经的第二大工业生产国,几乎无法正常的对外输出自己的商品,最终走向崩溃。那么如今的最强工业国,中国又面临了什么问题呢?

自工业革命以来,只有三个国家占据过工业实力的巅峰,英国、美国及中国。英国引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十九世纪末时的本土人口大约为四千万。美国在第二次及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取得领先,在二十世纪末时的人口大约为2.5亿。而中国在正在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了弯道超车,而现在的人口约为14亿。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现在的中国就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工业国家,尤其是他唯一的可能竞争者早已转向了金融立国战略之后。此外,中国还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包括联合国产业分类所列的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这既是优势,或许也是隐患。

所以说内循环与外循环同样重要。前者是保底,即便到了可能预见的与全世界完全脱钩的最坏情况,也能保障我们的情况要比苏联末期好上十倍,而不会按照美西方所设定的剧本那样从内部崩溃。后者则决定了发展的上限,这种上限的下限便是曾经的英国和现在的美国那样,完全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而牺牲大多数从而建立全球霸权;而真正可能达到的最高点,则是逆天改命,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使其文明能够长久延续,而不是最终孤独的默默无闻的消亡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