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111AD的中国——北宋末年

公元1111年是半壁王朝北宋倒数第二位皇帝——宋徽宗赵佶在位的一年。当时的契丹统治者天祚帝耶律延禧骄奢淫逸,政治日益趋向腐败,国力日趋下降,契丹已不如辽穆宗、辽圣宗时期那样令北宋朝廷心惊胆战。而在宋朝的西部的西夏国,国力亦大不如从前(宋将王韶于1071年占领了可以威胁西夏右厢的熙和路,西夏的贸易途径被中断,导致西夏经济无力发展甚至慢慢倒退,且西夏国力因战事频繁而消耗殆尽)。可以说,北宋这个时候的对外形势环境是较为宽松的,这就有利于北宋经济政治等等的国家发展,可惜的是,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宋徽宗并没有抓住这个时机大力提高国力,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他,沉溺于文学艺术中,并未使国家抓住快速发展的机会,最直接的结果就是1127年的靖康之耻。而公元1111年这个时候,整个北宋朝廷处于中国历史进程中封建社会的中期,由于北宋特殊国情而产生的一系列的国家政策,使得北宋王朝经济蓬勃发展而政治制度上出现了了冗兵冗官冗费等阻碍发展的失误情况。
对于宋朝内部,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也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加强,主要体现在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的加强。对于军权,由于五代十国朝廷更替多半由于武将发难(宋太祖自己也是因陈桥兵变这样起家的),为了防止类似陈桥兵变的事件再次发生,宋朝四百年对武将是极力压制,具体来说就是地方上基本没有军队,武将地位低下且基本没有兵权,兵权由枢密院掌管但枢密院却不直接领兵(实际上两者起到互相牵制的作用),而中央的禁军则是集中了全国最精壮最有战斗力的士兵,用来拱卫首都,以及调往平息地方动乱或边境战事,形成了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军队结构。同时,实行更戍法,即规定军队定期更换驻地,统兵将领不随军调动,以防止武将专权。自然,这样就消除了藩镇割据分裂国家的隐患。(1)对于行政权,宋朝委派到地方的知州,都由中央来直接任命,同时设立的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并可直接向皇帝汇报。而各知州行使行政权时也需要联合署名,(1)这让各地的最高行政长官无法发挥其作为一方大员的独立行政权。诚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领导,不过在我看来,这也极大降低了地方官员的行政效率和积极性(但对于宋朝的商品经济和对外经贸的发展来说,地方官员的控制力减弱倒不失为一件让经济自然发展的好事)。对于财权和司法权,(2)宋代设置转运使,除了一小部分的地方开支,其他的都由转运使送往中央,这样就收回了地方的财权并且使地方失去了与中央对抗的物质基础。(2)为了扭转节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规定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这让后世的人们觉得宋代的法律在封建王朝中十分宽容)。通过这种方式,把地方的司法权收归了中央。君主专制的加强,即国家权力进一步收归皇帝个人所有,宋朝皇帝在唐代的官员制度上做了一些调整,设置了参知政事分去了宰相的行政权,设置了枢密使分去了宰相的军权,且针对一项工作设置了多个官职和一堆副使(虽然使得皇帝的人事权扩大——他可以自由任命他想安排的官员,但导致了宋朝很严重的冗官冗费的情况,让宋朝的政府经费等问题一直没法说的那么清楚)。继续发扬科举制度——扩大朝臣来源,导致世族大家无法垄断朝政(给予了寒门学子鲤鱼跃龙门的机会,让做官的机会相对平等了一些,同时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权力在百官手中的分散就使得皇帝可以拥有唯一的最高行政权。
总所周知,中国封建王朝中,人们是以士农工商作为划分的,上文也提到了,对于士人的选拔,北宋政府承袭唐制,并在唐朝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科举制度——废除铨选并实行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铨选即士子们纵然取得了考试成绩,但是否可以做官仍由吏部决定。)后由天子通过殿试并获得直接任命,优秀者甚至可以直接获得高官。这样做降低了做官的难度(当然,官员数量的激增也是皇帝为了多设置官员分散国家权力以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想法的的体现,客观的说,也造成了宋代的行政效率低下以及三冗两积),使得寒门进一步出现了诸多贵子,也扩大了宋朝的士人阶级(宋朝的文人待遇优渥,宋朝也成为后世文人最心仪向往的朝代)。而宋朝作为一个封建王朝,说到底还是农业国家,作为农业的中坚力量——农民,在王安石变法后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宋神宗时王安石通过(3)青苗法、方田均税、农田水利法和募役法(3)等举措,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主对农民的盘剥,减轻了农民对国家赋税徭役等负担,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宋代生产技术比着唐代有了飞跃性的提升。(4)根据蒙文通先生考证,唐时平均每亩产量约1.5石(唐比汉代高50%),而宋代平均每亩产量约2石,比唐代高约30%。经济作物无论种茶、种棉、种植甘蔗、栽桑养蚕均产量高于唐。生产分工也很仔细,其主要表现在经济作物上,比如宋代的茶叶生产,在秦岭两淮以南的地区出现了以专门种植和加工茶叶为生的园户,而且产量颇丰。而农产品种类也有明显增多的迹象。宋朝对传统农作物也是大为推广,尤其是小麦在南方的推广尤为显著。而水稻在北宋时的淮河黄河流域也进行了推广。同时,棉花种植也普遍推广了。南宋后期棉花种植从两广和福建扩展到了长江流域(甚至北宋时期还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之说),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北方。(4)另外,朝廷从越南引进占城稻,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增长。积极推广稻麦两熟制以及其他农产作物。农业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成果,与当时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与更加丰富的对外交流,与当时南方安定的社会环境,与宋朝政府的支持等等都是密不可分的。自然,在封建时代,粮食生产乃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发展农业也是历朝历代的重点要务。而农业的发展,除了使人们可以吃饱穿暖外,在历史的进程中有更加突出的作用——促进了手工业的繁荣(因为不用所有人都面朝黄土背朝天,而充足的粮食就成为发展其他的物质基础),进而促进了让后世学者津津乐道的,宋朝商业的繁荣(甚至有说法认为宋朝时期中国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说法是否正确且不论,但也侧面突出了当时宋朝商品经济确实十分繁荣)。在政府允许下,大量民间资本开始出现运作。出现了手工业作坊城市和商业都市,类似于景德镇出产的瓷器(景德镇兴起于北宋,扬名海外,因此中国也被西方叫做China,即瓷器china),四大镇的另外三镇(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以及各个地方出产的中国特色,通过海运进行对外贸易名扬海外(当时内陆分裂割据使得商业在内陆发展举步维艰,而海外贸易要得益于当时科学技术的进步——造船术的提高和指南针的运用)。商业繁荣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纸币代替金银铜版的出现——四川出土的纸币交子就是有力的证明(事实上,北宋的钱币有交子、钱引和小钞三种,但是估计是由于纸质易腐烂,北宋的纸币没有一张存留到现在)。另外,北宋也有诸如广州泉州福州这些因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而兴起的港口城市,北宋政府也设立市舶司积极对这些进行管理。就其商业发达的原因,首先就是离不开当时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其次,结合北宋当时的情况,北宋王朝虽比着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要拥有更多的土地,但看地图的话,北宋仍然是半壁江山的王朝。面对每年对外维持和平暨对内运转庞大的政府官僚集团所需要的大量开支,政府需要通过商业的发展获得更多的赋税来源,商业的发展也是迎合了政府的需要。提起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市民生活的丰富,由于经济迅速发展而兴起壮大的市民阶级,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随经济逐渐增长。在许多城市里,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出现了勾栏瓦当,出现了夜市等等,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更深层次的影响,也是对于南宋以及后世的影响。史学上一直有“强汉弱宋”的说法。尤其是南宋,统治集团偏安一隅,复河山的豪言壮语也随着岳飞韩世忠的离开被人们遗忘。然而,就是这么个面对强敌林立的军事弱国,却仍在存在了一百多年,不得不说商业的繁荣为国家生命的延续提供了新鲜活力,而这些的基础,就是北宋开始制定的许多有利的经济政策以及北宋时留下的良好的经济基础。同时,东南沿海甚至是东亚的海域内都是来自中国的商船,中国人控制了当时的海运(虽然明朝的海禁清朝的闭关锁国让我们在近代在海洋上丧失了优势,有点可惜)。对于现在,我们国家提出并组织的一带一路,可谓北宋的海运是功不可没的。可以说,商业伴随着手工业的发展而发展,两者又以农业发展为基础。
说到一个国家,就无法避开军事外交不谈。北宋前期,军事上还是有一些作为的,如太祖太宗就率军队主动进攻契丹,真宗时与契丹的交锋,双方也是在檀渊城下达成了共识。而由于宋朝对武将轻视的传统以及后世皇帝对军事的不作为,北宋后期的军队基本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了。具体体现就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曾与北宋约定前后夹击契丹(当时契丹已是末代皇帝天祚帝时期了,契丹军队面对阿骨打的进攻节节败退狼狈不堪),然而北宋军队在与腐朽的契丹统治下的契丹军作战时,仍被契丹军队大败(最终约定共同攻打的城池还是北宋朝廷出钱从金朝手里赎回的,后来又被金朝武力夺回)。至于外交,在檀渊之盟中,约定北宋皇帝的封号由契丹授予,北宋对契丹称臣,向契丹进贡岁币月票等,依靠这些来维持短暂的和平。在西夏与北宋的交往中,双方约定,西夏李元昊的国王封号由北宋授予,北宋给与西夏岁币等。纵然双方战争不断,但大体上是按照该约定进行的。对于其他国家如朝鲜日本等,北宋朝廷仍持有天朝上国的地位,甚至北宋时还有西南少数民族首领前来入朝进贡称臣。对于这些国家,北宋作为中国的地位并未因为其军事上的软弱领土上的狭小而有所下降。然而,纵然有历史原因,但军事上的软弱事实上造就了北宋的边境战争不断,国家支付战争以及给予契丹和西夏的金银钱财成了北宋朝廷沉重的负担。北宋对于小国家的“恩赐”也是十分慷慨(这与中国历代王朝天朝上国的自居不无关系)这也加重了朝廷的经济负担。
宋朝因为军事软弱而经济发达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争议很多的王朝,而北宋作为宋朝的基础,很值得我们去对其研究。透过北宋,我们也可以看到,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些令人遐想无穷的东西。
(1)(2)(3)摘自百度百科,(4)摘自2017年4月13日搜狗问问匿名用户回答http://wenwen.sogou.com/z/q7536119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