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洛文尼亚位于中东欧中部,与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克罗地亚四国接壤,其西南临亚得里亚海而避免成为一个内陆国。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的发展充满曲折,同时也决定了它的重要战略地位。
在1945年至1990年之间,斯洛文尼亚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一个独立的一员,在1991年,斯洛文尼亚宣布脱离南斯拉夫,不久后南斯拉夫解体。自此,斯洛文尼亚迅速从社会主义国家转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并且成为解体后的南斯拉夫六国中发展最好的国家。独立后的斯洛文尼亚实行议会民主制,遵循三权分立原则,国民议会为全国最高立法机构,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和检察院掌握司法权。政党上,由共产党一党专政变为联合政府与民主党等多党执政。历史角度看来,斯洛文尼亚的民主化进程以及实施的资本主义制度都对其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斯洛文尼亚的民主化进程并非一朝而成,起前前后后大概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且在民主转型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众多因素的影响。
第一点,斯洛文尼亚公民社会的发展、壮大。1980年代,基于波兰团结工会的经验以及国际对于公民社会的讨论,斯洛文尼亚各色的社会运动和新兴文化团体逐渐出现并与国家产生了冲突,激起了斯公民社会的概念普及,并开始不断兴起。公民社会主张摆脱体制管理,实现个人生活的自主性,为人权和公民权进行斗争,这与当时国家的社会主义政策并不相符。但是斯当局没有予以足够重视,在认为新社会运动会自行消散的情况下,将公民社会作为党的纲领之一。在经过数年的发展后,斯共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已是为时过晚,此时公民社会中许多的联盟政党化,拉拢了众多青年支持者,当局的威望进一步下降,故此,青年支持者大量流失和来自公民社会的压力迫使斯共盟开始谨慎的向民主化方向转型。
第二点,南斯拉夫的政策失误。二战后与苏联关系的破裂,导致南斯拉夫开始实行分权制,权力的分散激发了南斯拉夫的民族主义思想,并且南斯拉夫的联邦化导致了党的分裂,这两者导致南斯拉夫在处理问题上不能拥有统一的声音,各种议会成了各共盟国积极争取自家利益的争吵。在民族问题出现后,南斯拉夫先忽视后又过度重视,在民族政策上不仅没能起到团结各民族的作用,反倒激发了民族主义情绪。在这种条件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时不时介入并干涉南斯拉夫的政治,支持各共盟国的分裂活动。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形下,南斯拉夫的经济迅速下滑,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下降,使民众对联邦失去了信心。而作为联邦中经济一向最好的斯洛文尼亚来说,脱离南斯拉夫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就使得来自联邦的压力消散,斯的民主化进程得以更好的进行。
第三点,社会主义阵营的日渐式微。正如如今我们所见到的,斯洛文尼亚在1991年的6月25日脱离南斯拉夫,而苏联于这年12月25日,宣布正式解体。这段时期,在长期与美国竞争军备的苏联在经济上早已是苟延残喘,人民生活水深火热,苏社会主义已然走到了尽头,社会主义阵营在与资本主义阵营的竞争中处于了劣势。脱离了南斯拉夫的斯洛文尼亚,由于此前的南斯拉夫联盟与苏联的关系僵硬,若继续施行社会主义制度,不仅会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而且可能会重蹈苏联的覆辙,因此实施多党制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必然、刻不容缓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看来,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一党制违背了民主原则,实施一党制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斯洛文尼亚在西方国家看来便处于相同阵营,由是斯便解决了孤立无援的处境,同时与毗邻的欧盟开始了良好关系的发展。
转型成功的斯洛文尼亚经济开始快速发展,在南斯拉夫解体后的六国中经济发展最为良好,被誉为“中东欧经济转轨最成功的国家”。斯洛文尼亚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出口贸易,拥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同时还有发达的旅游业。
在九十年代初,斯为了发展经济曾以环境破坏为代价来促进工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每年环境破坏带来的占GDP 4%至6%的损失,斯决定发展环保型的经济,并先后通过了环境保护法和森林法,规划了1999–2008年的国家环保战略,环保投入每年增加1.5%。同时,政府鼓励企业进行环保型创新,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提升公民素质,宣传环保意识。正是在政府、企业和公民三者的共同努力下,斯洛文尼亚的环境得以不受严重破坏,加上斯洛文尼亚本身的优美自然景观——森林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50%,丰富多样的地理形态,喀斯特地形、岩溶地貌,优美的布莱德湖等等——,斯洛文尼亚的旅游业迅猛发展,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逐渐增大,渐渐成为斯经济来源的一大支柱。近年来,斯洛文尼亚的旅游业再创下新高,在2016年,国外游客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预计2017年将达到1100万。
在脱离南斯拉夫后,斯洛文尼亚出口贸易遭到惨重打击,损失了将近60%的国际市场,经济遭遇滑铁卢,GDP持续下滑,国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居高不下,外汇储备少,外债债台高。所幸,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组建中央银行,降低公有制成分,增加私有制成分,增强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为了弥补损失的市场份额,斯开始将出口市场转向欧盟,积极与世界各国建立贸易关系。1993年下半年,斯经济开始有所回升,此后多年,斯经济以每年4%增长,到2000年左右,斯的通货膨胀率下降到5%左右,失业率则在14.5%浮动。1999年,斯洛文尼亚在经济的国家风险等级中在180个国家中居32位。斯为申请加入欧盟的努力不曾中断, 九十年代时斯洛文尼亚虽不是欧盟成员,但也向欧盟洞开门户:边境关防形同虚设,行人免验护照,国境线无人守护,货币自由兑换,还高度认同欧盟价值。1999年三月,斯与欧盟签订协议,同意降低关税,对外国公司投资和贷款采取更加自由化的政策。在2004年,斯终于通过了欧盟的门槛,正式加入欧盟,并且在2007年的1月份与12月份分别加入了欧元区和申根国。加入欧盟后的头五年里,斯GDP年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4%以上,人均GDP在新入盟国家中名列前茅,被外界誉为“欧盟优等生“。
从九十年代到世纪交替之初的这段时间里,斯洛文尼亚在探索发展中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克服了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弊端,从一个较为贫穷的小国发展成为一个中等发达的国家,一路走来其中的努力让人叹服。但兴许是这一路走来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让斯洛文尼亚过于自信,过于依赖欧盟的经济发展。九十年代时,在全民公投中超过70%的斯洛文尼亚人赞成加入欧盟,到2003年这个数字超过90%,可以说斯洛文尼亚人带着对欧盟的极度信任加入其中,而前五年的经济飞速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确实不负斯洛文尼亚人的期望。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斯未能重视布鲁塞尔发出的警告,没有做出必要性的结构性改革,斯经济如幻影般破灭,人均GDP大幅下滑,为欧盟的82%,财政赤字占GDP高达14.7%,在欧盟国家中位居首位。由于欧盟的经济恢复较慢,斯经济也长期低迷,企业的商业环境持续欠佳,大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相继失业,在2014年的全民公投中依旧相信加入欧盟是正确选择的不到总人数的一半,更甚是有着三分之一的人民反对加入欧盟。好在近年来,斯经济逐渐回升,并且在见识到中国成功应对了经济危机后,开始聚焦中国市场。中斯经济尽管往来已久,但是贸易量并不大,在2010年,斯总理克里扎尼奇访华,表示将增大中斯两国的贸易,为两国经济发展共创良好环境,在2016年,中斯贸易额达到27亿美元,同比增长30%,在2009年之前这个数字甚至不超功10亿美元。近年来,斯洛文尼亚更是积极参与了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策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稳定的宏观经济,广阔的市场等,必使得“一带一路”策略的实施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何海根 《公民社会与斯洛文尼亚的政治转型》 出版源: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4年第一期72页–81页。
《 斯洛文尼亚1999–2000经济发展趋势》原载斯洛文尼亚商会行情和经济政策部出版的《斯洛文尼亚经济汇编》,1995年5月,汪丽敏译。
李明《试析南斯拉夫解体原因》,载于《科学社会主义》1993年第三期,74页–77页。
张智勇,《“欧盟优等生”斯洛文尼亚如今的日子不轻松》,载于《光明日报》2014年/6月/13日/第008版
韩显阳,《环境也是财富 斯洛文尼亚发展旅游业的启示》,载于《光明日报》/2002年/12月/17日/
张海洋,《在开放中守护传统——斯洛文尼亚的民族和民族工作》,载于《世界民族》2001年第六期
张华,姜晨《“一带一路“投资风险只斯洛文尼亚》,来源:中国网,观点库,2015年6月12号
王汪雄《”一带一路“引领中国与斯洛文尼亚两国合作走向繁荣》,新华社卢布尔雅那,2017年4月13日
黄强《斯洛文尼亚以环保促进经济发展》,载于《国际商报》报/ 2 0 0 1 年/ 0 5 月/ 0 9日/ 第 0 0 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