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95-1960s左右香港经济发展溯因及表现

19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香港经济的高速发展期。而香港的1960年继续跟随过去十年的步伐,发展制造业。其经济发展是主客观因素和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内地的输血和当时英国在港颁布的宽松政策刺激了香港经济的发展。
当然,最基础条件的是,香港的发展有着地理优势。香港有一个世界罕见的维多利亚港,港阔水深,不冻不淤,背靠辽阔的中国内地,濒临南海,地处东北亚与东南亚和大洋洲的枢纽部位,又是东西海上沟通的要冲,可经太平洋和印度洋海上干线通往美洲、欧洲、非洲各地。
香港的发展跟中西方都离不开,与其曾是英属殖民地的身份息息相关。1840年,英国意图打开中国市场,以“虎门硝烟”为借口发起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与之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54年英国要求修约扩大侵略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北京条约》,占领九龙半岛;1895年,日本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侵略野心,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以中国把广州湾(今湛江市)租借给法国威胁到其在香港的安全为借口,要求签订了《展拓香港址专条》,获得了为期99年的租界,之后,英国又通过1899年3月的《香港英新租界合同》《香港英新租界水面照会》等约章文件继续扩大租借面积,使租借地成为完全由英国管辖的殖民地。至此,香港完全被英国占领。
首先,香港在当时作为英属殖民地,其发展必与港英当局有密切关系。其一,香港在开埠之初就实行自由港政策,1841年6月7日,英国政府代表查理·义律(Charles Elliot)宣布香港成为自由贸易港,之后,香港的自由港的结构和功能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转口贸易和自由港阶段,二是综合经济自由港贸易阶段 。自由港政策适应了香港经济,很快就有了效果,1841年以后吸引来世界各地的经济要素,并发展起转口贸易及相关行业;二战后,借助国际机遇,香港自由贸易港的内涵和功能逐步扩展,成为全世界最自由、最开放也最多功能的自由港。在这一时期,自由港政策既使香港贸易事业发展起来,还带动航运业、金融业等其他行业发展,使香港自由港能有效地从世界市场调集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经济资源,从而促进其经济发展。其二,“积极不干预”政策。它来源于自由放任经济思想,遵循这一经济思想,香港政府自60年代一直奉行“积极不干预”的经济政策。“积极不干预”政策在香港金融、贸易、制造业等方面的运用,对香港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激活了香港金融业、发展了香港贸易业、促进了香港制造业。再加上香港政府实行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财政方针,基本适应了战后香港社会的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并据此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财政政策。种种宽松的政策为战后香港发展提供了条件。
但以上这些港英政府提供的条件并不都是二战后才出现的,香港能在50~70年代间经济高速发展也缺不了来自中国内地的因素。在香港战后复元和转口贸易恢复时期(1946~1952),其经济能够迅速恢复的原因其一是从1946年后内地大批资金、技术和人口流入香港,其二是香港对中国内地贸易额激增,香港在新中国建国后成功扮演中外经济联系人的角色,使香港对内地贸易额大幅度上升 ;1960年中共中央对港澳工作明确提出“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内地长期、稳定地为香港提供消费资料和发展工业的生产资料 。这些因素同样促进香港经济在当时的发展,对香港同样重要。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香港把握住了历史机遇,赶上了发展快车,趁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扩大资本输出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时,转接来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工业,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着重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时也为香港轻工业提供市场,香港凭借地理位置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成功地发展起来,到60年代,战后第一个经济发展高峰期到来,国际贸易急剧扩大,经济分工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推动香港经济的发展,到70年代,制造业已发展成为香港的支柱企业。
这一时期,香港经济结构转变为以轻工业及其产品的外销为主,经济策略采取出口导向型,根本改变了过去100多年以转口贸易为主的老路,其后开始向多元化和国际化迈进,对香港历史有着深远意义。
[1] 游金华 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自由港制度:理论基础和历史嬗变[J] 社会科学 1997 (6):20-24
[2] 肖虹 “积极不干预”政策及其对香港经济的影响[J] 长江论坛 1997 (1):52-54
[3] 龚鸣刚 跨越1997的香港[M] 北京 五洲传播出版社 1996:132
[4] 龚鸣刚 跨越1997的香港[M] 北京 五洲传播出版社 1996:101-102
[5] 黄国宪 香港经济繁荣的历程和因素[J] 贵州文史丛刊 1997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