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1970AD
二战结束之后,美国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方面都如日中天,世界上大半部分的财富都掌握在美国手中。从1945年到1960年,全美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近一倍。美国民众的物质生活随着国家财富的积累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但物质的优渥不代表生活的“风平浪静”。
此时的美国仍笼罩在冷战的阴云之中,自二战结束世界就已被人为的分为两半;1960年伊始,猪湾事件美国战败而归,古巴问题开始酝酿发酵;肯尼迪增兵越南的决策之下,美国在遥远的越南战场越陷越深;与苏联的“太空竞赛”逐步升级,为满足国人的“期望”不断投入着巨额资金。对外虽算不上四面楚歌,但也让美国不得不腾出手来应对。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反文化运动正轰轰烈烈地展开,其中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等。其中,黑人民权运动自50年代起已愈演愈烈,游行示威、种族暴乱频发;越战结束仿佛遥遥无期,呼吁和平的声音越来越强,“反战和平运动”地大规模示威爆发;为表达对成年世界的失望,反抗旧文化,青年群体愤而造反,嬉皮士文化盛行,用纯粹精神对抗世俗观念。
反文化运动所到之处,一切以强调工作、节欲为人生态度的传统观念都受到了强烈的批判。他们试图通过各种反叛活动表达对主流文化、现存制度的不满,对妇女、少数民族处境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Susan正是这场运动中的一员。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她在优渥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财富、自由、安全仿佛与生俱来。父母都是大学教授,她从小便考虑着成为一名律师、医生或是教授?在自由派父母的影响下,她了解到畅所欲言和积极主动是值得鼓励的社会性格,认识到忠于信仰和致力改变世界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政治责任心,知道了个人对社会做出的反应也具有它的政治意义。
1964年,19岁的她刚进入加州大学便参与了一场由本校学生发起的“言论自由运动”,以反抗学校禁止反战及黑人民权运动言论的主张。
关于越战的事情她早已有所不满。自从肯尼迪总统决定向增派兵力插手越南事务之后,任何人都再也无法像他们所承诺的那样尽快从其中抽身,无论是林登还是戈德华特。这让她想起几年前听闻的在古巴的失败,她始终担心着越战的未来。其实,更重要的是,国家征兵人数逐渐增加,还将大规模征兵的传言也四处流传,如果她们这一代年轻人都将投入战场,那她们的未来在哪里?
这也已经不是她第一次参加示威活动了。在自由派父母的影响下,她早已认识到表达自己、积极行动、致力于作出改变的重要性。与大多数白人不同,尽管在种族隔离政策下长大,她却对黑人始终充满同情。从自由乘客运动到密西西比州的牛津事件,她始终关注着他们的进展。去年20多万人参与却秩序井然的游行示威至今仍使她为之震撼。
原本她以为这次运动也仅是这几年来大大小小的普通运动之一,却未曾想到这将带领她进入另一种生活。
她的年轻的同学们,坚守着自己的“言论自由”,过去所认为的下流、禁忌的字眼开始出现在形形色色的场合。他们常聚在一起讨论,往往得出“学校正在成为集中营”这样的结论,他们互相转告说:“这样的扼杀是在玩弄我们,是在残害我们。我们将要推翻它。”
不久之后,“言论自由运动”不再只是它当初的含义,变成了年轻一辈反抗传统的代名词,变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道德观念。
以往,她参加的游行往往是为自己所关心的人群作出的努力,而如今,却越来越多地开始为自己抗争。
逐渐她参与的示威越来越来多,他们挑衅警察、打砸商店,闯入聚会。毒品频繁地出现在她的周围,当她第一次发现朋友滥用药物时十分惊奇,后来却发现只是自己落伍了而已。有时她甚至觉得身边的每一个同龄人都在消费毒品,他们总是向她描述自己怎么变成了乌鸦又变成了小人。对了,朋友们都披散着长发并爱上了Beatles,她们常一边听着激烈嘈杂的迷幻音乐,一边用灯光颜色做实验。她们穿着各种奇特的衣服来来往往,看着那些每天穿西装系领带匆忙穿梭于城市的人竟有了一种怜悯。这样的放肆让她逃离了令人幻灭的、压抑的生活,现有规则统统被剔除了视野。他们要什么?“Peace And Love”
不过,当她回到家仍然是以前的样子。她并不想把这一切告诉父母,尽管他们已经比大部分的成年人“通情达理”。
大部分上一辈曾历经二战的阴云,现有的财富、自由、安全在他们眼中都是脆弱的、来之不易的。与之相反,如今的年轻人对二战却无记忆,对贫困一无所知,他们体验了富足而稳定的生活,因此对美国的期望更高、更理想化。上一代人曾轻易地“屈服”于麦卡锡主义,对于年轻人来说,父辈如此轻易地如此明显的骗局是不可原谅的。当两代人之间的鸿沟因为完全不同的经历难以跨越,又怎么能奢求相互理解呢?
那几年间,性解放、妇女解放、言论自由成为他们的中心话题,性和毒品是他们表达反抗的独有的方式。他们是在二战后全新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最富足、最丰裕的一代,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不再从经济角度出发,而是从人本主义和理想主义出发,对物质富足而精神贫乏的社会现状感到不满,对科技的、官僚的、工业的社会发起的批判和挑战,也是对工业文明社会的反思,对现代社会的批判。
这轰烈的运动如一曲激越的变奏曲,但无论多么惊心动魄也总有一曲终了的瞬间。1969年,是这场运动的顶峰同时也是它衰落的起点。这时当初奋起反抗的大学生都已年近30,不再年轻。他们的青春已与那段激荡的岁月融合在了一起。
战后美国经济繁荣的过程中白领阶层迅速扩大,到1956年,美国职业结构中白领工人的数目,在工业文明史上第一次超过了蓝领工人。从那时候起,比率一直在稳步扩大,到1970年,白领工人与蓝领工人的比例超过了5:4。
也许,当Susan不再年轻,选择回归家庭,曾为了自由、权利奔走呼号的她最终也会成为这个逐步壮大的群体中的一员。
参考文献和视频:
[1]《光荣与梦想》威廉·曼彻斯特
[2]《美国史》可汗学院公开课
[3] 许平.“60年代”解读——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的历史定位[J].历史教学,2003(03):5-9.
[4] 《1960年代美国与法国的文化与青年革命》腾讯网
[5] 《从“隔离但平等”到“一体平等”—析种族平等权在美国的发展》豆丁网
[6] 李沛璘.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国内青年学生反战运动概况[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4):32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