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960-1970AD 大学生
黄金时代?混乱时代?
归功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和马歇尔计划拓展世界市场的顺利实施、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科学技术的推动、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以及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运用凯恩斯主义理论对经济的干预以及对罗斯福新政的社会福利政策的延续与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美国经济空前发展的时期,其中1961至1969年被称为美国经济“繁荣的十年”。
经济高速发展,工业生产增长率、国民生产总 值、人均收人都有较大增长。工业方面,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一一钢铁、汽 车和建筑工业在战后仍然继续发展。新兴的石油、化工、天然气、电子、航 空、宇航、原子能等工业部门发展更为迅速。美国的农业实现了高度的机械 化、电气化、化学化、良种化,经营管理实现了专业化和社会化,农业劳动 生产率迅速提高,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谷物输出国。美国的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在战后也迅速扩大。出口贸易约占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的1/3,资本输出量居世界首位。
然而,二战的胜利带来了经济复苏,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六十年代是美国经济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思想碰撞极其激烈、野蛮冲突极为频繁的混乱时代。
马丁·路德·金发表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讲,约翰·肯尼迪总统遇刺,越南战争,人类登陆月球,赫鲁晓夫扬言要消灭美国……美国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注定是一个复杂、深刻、严肃、迷惘的时代。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生活问题的不断出现,两者的交缠让美国青年在生活的百无聊赖和社会责任感的日益增强中渐渐迷失了自己。他们隐约感到生命和爱,他们隐约触摸到理想和未来,但快乐与痛苦的交织,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能力与目标的错位,自身追求与社会要求的矛盾,终于使他们信仰崩溃了。在摇滚乐的催化下,年轻人开始融合这些双重矛盾,最终形成了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一种完全自发而纯粹精神性的运动——嬉皮运动。一个迷惘与理想的集合体——嬉皮士终于诞生。
我们的主人公戴安娜出身于一个中产家庭。中产阶级们手握部分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财富,也通过出卖劳动力来换取生活必需品,是介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后起阶层。此时,得益于经济的繁荣发展,全美80%的家庭都是中产阶级,社会贫富差距缩小很多。那个时代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条件可比如今的中产阶级优渥得多,戴安娜的父亲供职于一家石油公司,母亲是一位全职太太,另外,她还有两个弟弟,而父亲每月的薪水养活一家五口人绰绰有余,他们住在一幢漂亮的独栋别墅里,每年冬天都会去一趟瑞士度假滑雪。和这个时代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戴安娜从出生开始便享受着父辈辛苦打拼得来的优越生活条件,而她却时常思考,自己的未来将会是怎样,结婚生子再组建一个新的中产家庭后合流入茫茫人潮之中吗?
1967年,戴安娜步入了纽约一所颇具声望的大学。这是一个嬉皮士们热情高涨的年代,同学们下了课便蜂拥到酒吧、广场参加嬉皮士聚会,他们披着长发,戴着廉价串珠项链,光着脚,谈论着彼此都不明白的“禅宗”、“东方”等词汇,还有一些人则互相询问着对公路电影、摇滚乐、迷幻音乐的看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原本在老师和家长眼中品学兼优的戴安娜也顺应着潮流成为了嬉皮士的一员,沉醉于用迷幻药来麻痹自己忘却所有对未来的迷茫。
生于1949年的戴安娜是典型的“婴儿潮”一代。从1946年开始,美国进入战后的生育高峰,这个高潮一直持续到1964年。从物质上来说,这一代人遇到的是美国历史最幸福的时刻。连续多年的经济高增长让大多数家庭迅速步入了中产。这些人一出生就享受着“丰裕社会”的种种便利,他们是当时世界上最先享受到电视普及、私家车增长,以及高等教育扩张的一群人。他们的父辈,只有15%的人能进入大学,而到了他们这一代,则达到了40%。但这也是美国历史上让父母最操心的一代人。他们从小就生活在爱的环境中,不知道什么是困苦。他们能得到一切想得到的,只要自己坚持。即便如此,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变得不安分起来。他们学披头士乐队留着长发,念着金斯堡的诗句,读着凯鲁亚克的小说,滥交朋友,吸食着大麻叶或者服用LSD迷幻药,嘴里还哼唱着鲍勃·迪伦的歌曲。
转折点
很多年以后,戴安娜都能清晰地回忆起1968年对她的影响,“1968年应该成为这个国家的分水岭,也是我个人发展和政治发展的分水岭。国内与国际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新年攻势、约翰逊退出总统竞选、马丁·路德·金遭人暗杀、罗伯特·肯尼迪遇刺以及越战的持续升温。”
“新年攻势”是1月下旬由越共发动的,这次行动中,越南南部数百个城市遭袭击,甚至一度连美国驻西贡大使馆也岌岌可危。“新年攻势”的浪潮还没有完全平息,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被刺杀。
在戴安娜上高中的时候,她就亲耳聆听过马丁·路德·金的一次演讲。通过那场名为“通过革命保持清醒”的演讲,戴安娜才第一次了解到黑人斗争是怎么回事。那“旧秩序渐渐远去,新秩序正在诞生,大家都该接受它,学习像兄弟一样相亲相爱,否则大家一起毁灭”的话,深深打动了这个生于保守的右翼白人中产家庭女孩的心。听到马丁·路德·金遇刺的消息,戴安娜悲愤异常。她冲出校园,走向街头。她到波士顿邮政广场前参加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回来的时候,她在手臂上缠上黑纱以示悼念。
仅仅两个月之后,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又被刺杀了。即便是那些最保守的学生,在1968年的春天也变得狂躁起来。从芝加哥到波士顿,从马里兰到俄亥俄,美国的大学一片沸腾。新左派学生运动应运而生,大学生们意图通过革命来改造这个社会,他们有权利,并且也有能力这么做。
对于真正有独立见解的青年人来说,“摇滚”、“诗歌”、“迷幻药”不过是逃避责任的借口而已,重要的不是批判社会,而是要改造社会。至少,对于当时只有20岁的戴安娜来说,就是这样的。她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的60年代如火如荼的风潮的负面影响,终于在这个时候消弭殆尽。“从去年圣诞节到现在,我经历了三又二分之一次蜕变……从疏离冷漠的大学生、事事关心的假嬉皮士、教育和社会的改革者,变成半调子的孤芳自赏者。”她在自己的日记中如是写道。
但她的确又不甘心随着周围的环境而任意漂流。“你满意自己扮演的角色吗?”她扪心自问,“你难道已经决定要当一个‘反应者’而非‘行动者’,让周遭事物决定你的人生吗?”
黄金落幕
1970年,正如所有的事情都有个终点。“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的大规模暴力活动步入尾声。不仅仅如此,60年代风起云涌的浪潮也开始悄悄消退。
尼克松当选总统已经好几个月了,白宫的头头们正商量着如何从越南撤军。而国内经济也不如以前那么景气,那些曾经衣食无忧的年轻人们,开始认真考虑就业、结婚、生子这些人生中最基本的问题,在激情澎湃了将近十年之后,他们各自散落入茫茫人海。
大风潮就这样无声无息的退去。而在风潮中遭遇迷惘、激情、愤怒的一代年轻人,命运都各自不同,戴安娜大学毕业后便遵从父亲的意愿进入华尔街的一家投资银行工作,成为新一代的中产阶级。然而,70年代,西欧和日本逐渐崛起、美国推行的扩张政策显出弊端、中东国家提高石油价格直接导致了1973年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影响下,美国经济进入“滞涨”状态。原本炙手可热的金融行业也变得不再景气,资本家们手握大多数生产要素继续蝇营狗苟,全美约80%的年轻人都在这经济泡沫的背后兢兢业业朝九晚五,而他们仍旧随时可能面临公司为减少雇工成本带来的裁员。
1960-1970这黄金的十年终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落下了帷幕。
参考文献:
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产阶级/61166?fr=aladdin#5_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E%8E%E5%9B%BD%E5%A9%B4%E5%84%BF%E6%BD%AE/12787293?fr=aladdin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C%89%E7%9A%AE%E5%A3%AB/1122841#3
《亲历历史》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
《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C.莱特·米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