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015

回到1919年的畅想

 

时代背景:中国——  1911-1919AD

 

2018年6月的一个晚上,当我就要沉沉坠入梦中时,睡眼朦胧中,眼前却突然闪过一道白光,恍惚中,我发现一个未知生物赫然出现在我眼前。他有着金属光泽的外表,长着一副人形,胸口上安装着一个方形的液晶电子屏,上面有字,我眯着眼,看到写的是“2018——1919”。正当我摸不着头脑时,却突然感到一阵天旋地转,头晕目眩,原来是那个未知生物抓住我的手,带我到了另一个地方。

 

当我再次睁眼时,我发现眼前不再是宿舍雪白的天花板,而是一间昏暗的屋子,屋子不过十几平方大小,陈设简单,一张床,一个桌子。窗外夜色弥漫,漆黑一片,而窗户前的桌子上却有一人仍俯首于前,埋头正在奋笔疾书着。桌案上堆着厚厚一匝纸稿,目光一转,又看到桌子旁边放置着几张横幅,上面赫然写着“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字眼,这不是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吗?我恍然大悟,原来我被那个未知生物从2018年传送到了1919年的中国,看来此时应该是爆发了“五四运动”。我盯着他的后脑勺,透过那一豆的昏黄烛光,从他过去的记忆中看到了1911-1919年中国风雨飘摇的时代印记。一帧帧画面仿佛走马灯似的,浮光掠影般在我眼前晃过,看到了他的背影穿梭在苏州河,黄浦江畔,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上海的申新纺织厂,先施公司等上海的招牌企业在街边矗立着,原来这个人是个工人。

 

山河破碎,风雨飘摇,1911到1919年的那个时段是动荡的年代,外侵逼迫,内寇不安,此时的中国实在是内忧外患。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它的导火索是当年5月9日清政府所推行的铁路干线收归国有的政策,清政府企图将其卖给帝国主义,来换取“短暂的安宁”。这个“卖国求荣”的做法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和抗争。人们发起了保路运动,革命党人抓住时机在武汉发动起义,得到了热烈响应,很快全国成为了“中华民国”的天下。辛亥革命之后,人们纷纷开始大力兴办实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制度,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历史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后来,辛亥革命之后的军阀割据以及混战,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复辟,由于签订不平等条约,又引出了“五四运动”。在这八年间,从他的记忆中,我看到了工人阶级的一次次转变。他是上海一名工人。在这段时间内,上海各业工人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处于生产力和文化的地域先进地位。而近代产业工人,他们是上海最早的无产阶级。上海外商企业从19世纪就开始兴起,而我看到这段时间上海民族工业的厂商纷纷建立,发展的尤为迅速。我看到苏州河畔数以千计的工厂林立的场面,工人们在码头上忙着装卸货物。在这段时间,上海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发展壮大,他们也代表着中国无产阶级的日益成长。然而,他们却是经济地位低下。我记得夏衍在报告文学《包身工》里,对上世纪二十年代日资纱厂包身工的待遇有这样的记录,“最初的钱是每天十二小时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分,那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分做平均,两年来带工老板从她身上实际已经收入了230块钱了”。从这些文字中不难看出上海无产阶级经济地位地下。我记得在1918年也有文章这样写道,“其工价之廉尤为世界各国之所无”。我看到在上海机器织布局工作的他,每工不过二三百文,月收入不过90角,而上海最近的生活水平每月开支就要175角,实在是深受剥削与压迫,为了改善自身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水平,他和他的工人同事们很早就开始自发地斗争,在1911到1919年八年的时间,上海工人运动达到了百余次,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资本主义。

 

眼前的画面不断流转,我看到无数个和他一样的工人朋友忍受着生活的重负和资本主义的压迫,却又坚强抗争的局面。他们一次次罢工,游行,同各界工商人士,学生,政客们一起举着横幅示威。1919年的“五四运动”又给了他思想上的启蒙,他深受启发。无产阶级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碰撞,渐渐显现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

 

我看着他奋笔疾书的背影,想到他的未来。他们的罢工行动一定会有卓著成效。我想帝国主义的暴行不会持续太久了,因为很快以中国工人阶级为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会成立,由党领导的反帝国主义暴行的运动会从上海席卷全国,做出最强烈的抗争。工人阶级会成为反帝反封建的主力,是无产阶级的发扬与壮大。这是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的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1919年后,各大企业应该会更加兴起,工人阶级的地位也会提高,而随后由陈独秀,李汉俊发起创办的《劳动界》出版则是会对工人阶级进行思想的启蒙和启发,这是一份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 以简明通俗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向工人阐明了劳动者谋求解放必须进行社会革命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另外,中国的工商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参与工商业的人口持续增加,民族工业,尤其是轻工业得以巨大发展,城市中的工商阶层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更显重要,在经济方面也能受到更加公平的对待。

 

参考文献: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先明,《中国近代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夏衍,《包身工》

阮真主编的《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

盖军,《中国共产党的八十年历史简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