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国崛起》中,作者用了“在风雨中磨炼”来描绘早期英国的历史(远古时代——大约15世纪中期),书中写到早期英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入侵者的历史,“这个长达一千多年的循环往复的进程使不列颠容纳了各种各样的民族,并且最终糅合成一个统一的大民族。”而在1066年,英国无疑发生了巨大变化,真正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1066年是英国文明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1066年以前,英国是处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此时也是英国社会封建化的萌芽与成长阶段,这个时期与中国西周年代相似,权力未集中到国王一人,国王与贤人共治,君臣关系不明显,领主实力过强,而在1066年以后,即诺曼征服后,英国社会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王权的兴起和封建制度的完备,王权收归一人,上下等级严明,层层效忠,层层剥削,真正走向封建专制。
诺曼征服指以诺曼底公爵威廉(约1028~1087)为首的法国封建主对英国的征服。1066年初,英王忏悔者爱德华(1042~1066在位)死后无嗣,威塞克斯伯爵哈罗德二世被推选为国王。威廉以爱德华曾面许继位为理由,要求获得王位。
1066年9月末,威廉召集诺曼底、布列塔尼、皮卡迪等地封建主进行策划,率兵入侵英国。英王哈罗德迎战。10月14日,双方会战于黑斯廷斯。英军战败,哈罗德阵亡,伦敦城不战而降。12月25日,威廉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加冕为英国国王,即威廉一世 (征服者)。诺曼王朝(1066~1154)开始对英国的统治。残存的英国贵族顽强抵抗,均遭残酷镇压。1071年,威廉一世巩固了他的统治,获得征服者的称号。
从地理位置来看,英国与欧洲大陆只有一水之隔,因而征服者或是传教士,都能轻而易举地踏足这片土地,法国、丹麦、德国等国常有移民迁徙,1066年法国封建主威廉便开始了对英格兰的征服与统治。然而正是由于岛国的环境,也促成了英国文化保守与创新并存的综合性发展趋势,使得英国在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政治制度的改良与完善等方面做得更好。
从经济发展来看,诺曼征服前,英国农村公社的土地,大部分归国王和贵族所有,教会拥有大量赐地,份地划分十分不均,导致了依附关系即领主与依附者关系更强,农民积极性不高,经济发展滞缓。而在诺曼征服后,封建土地制度更完备,威廉收取反叛者的土地,进行土地普查,征收采邑继承税,使大量农民沦为农奴,国王控制国家土地,他实际成为了英格兰最高土地所有者,当时庄园经济及农奴制发展起来,这样对土地控制力加强,使得流动性减弱,一定程度上有益于经济发展。
从政治制度来看,贵族民主制变成了封建君主制,由于英国曾为罗马帝国的驻地,在11世纪以前,还是存在着民主色彩的,而在1066年以后,君臣界限更加明显,王权更为突出,等级制分封使得封建化进程大大加快,比较法学家K·茨威格特曾这样评价道:“威廉一世及其后继者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建立了一种等级森严、整齐划一和组织结构比较简单的封建制度,国王是最高的封建领主。”同时,分封土地造成的庄园经济,也使得封建化进程滞缓,保留了前封建残余和自由农民,因而后来英国的封建制度解体较早。
从社会阶层来看,诺曼征服带给英国的最大变化就是等级严明的阶层划分,以往的上层有国王、贵族、教会,而现在的上层,光是贵族就分为男爵、骑士等,这样的划分也使得剥削更加严重,下级向上级提供粮食、劳动,上级给下级土地,农民的负担更重,农奴制由此发展而来,人身依附关系使得大量下层人民失去自由,社会矛盾愈来愈尖锐。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威廉将英国带上了封建化的快车道,由于威廉本身是法国贵族领主,而欧洲大陆的封建化进程自然比英国快,特别是在法国这样的传统封建国家,小农经济使得法国封建制度异常稳固,然而英国的独立使得本身进化速度更快,同时,英国曾经被七个王国占有,致使分裂中的它更不易成为统一的民族,威廉的介入也客观上加速了英格兰民族国家的形成。
11世纪下半叶,诺曼人的政府影响并加快了英国的封建化进程,结果形成了与欧洲大陆不同的王权和贵族制度,即王权控制强于欧洲大陆,中央集权更加明显,这一方面削弱了诸侯割据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又增加了各种社会势力直接与王权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同时,英国贵族是开放式的,贵族同平民的联系十分紧密。这些都促成了在12世纪末13世纪处的时候,贵族联合人民共同反对国王,并于1215年6月15日签订了《大宪章》。大宪章成为了西欧第一个限制王权的宪法性文件,也是英国宪政传统的开始。
同样,在高压下的农业经济难以继续发展时,英国传统的航海业大力向前进,一面增加了财富,另一面也形成了探索精神,海外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与欧洲大陆的联系,也推动了本国经济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贵族成为主要力量,推动了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又从封建走向了民主。
诺曼征服从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阶层的变化、经济发展的趋势、民族形成的进程几方面影响着英国,英国在动荡中步入世界发展的正轨,一个民族在风雨飘摇中成长,权力的集中带来的是国家的一段时期的加快发展,同样,也为后来统治的变革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