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众所周知是一个浪漫的国度,但历史上的法国却如同任何一个国家一样,也曾有过战火纷飞,残酷血腥,战争与和平相互交织,动荡与安稳时而交替,这是任何历史的真实写照。当历史的车轮滚动到2010年,法国发生了什么呢?
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恐怕就是当初闹得沸沸扬扬的法国大罢工了吧,当时的法国政府称,由于社会进步,人们的寿命变长,因此现有退休金制度一直在亏损,预计将在2018年“破产”。这是政府与民众必须面对的难题,政府认为民众必须与政府一起勒紧裤腰带渡过难关,于是政府提出了将退休年龄由60岁提高到62岁的改革计划。但随即便发生了250万人的大罢工,由此彰显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先天悖论。
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对经济形势持续增长的乐观预期,但世界上绝没有稳赚的生意,一旦遭遇世界经济市场的大风大浪,这些养老保险基金都会面临巨亏。此外,再算上必然持续下去的通货膨胀,阻力只会越来越大,以法国近年来的现状来看,每几年民众都能感觉到明显的通货膨胀,只要比较近几十年的物价水平,我们就能得出这个结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法国是全球仅有的经济发达国家之一,作为欧盟大国,实行的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纵观法国历史,法国从中世纪末期开始成为欧洲大国之一,综合国力于十九至二十世纪达到巅峰,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第二大殖民帝国,亦为20世纪人口最稠密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中,法国经历了几次大的动荡,却依然顽强地发展至今。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于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原因,与其他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法国经济发展迟缓,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尽管早在十八世纪末法国就已产生工业革命但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仍处于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较大比重的窘境中。一方面,农村人口众多,小土地所有制却导致农业经营过于分散;另一方面,法国工业结构长期不合理,中小企业以及手工业在工业部门中长期处于优势地位,工业企业规模过小,生产率低下,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且,那时的工业就业人口近半数集中在食品和轻工业部门,资本输出过多导致国内生产性投资不足,抑制了本国的经济发展。
迟至本世纪二十年代,法国才完成产业结构的转变,随着冶金、有色金属、橡胶和机械工业的兴起,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终于超过农业,最终完成向工业国的过渡,但这个进程与美国和德国相比落后了约30年,比起英国则落后了整整一个世纪。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工业遭到严重破坏,1944年的工业生产总额只相当于1938年的40%。为了振兴经济,战后的法国动用政府干预手段,成立了以经济学家让-莫奈为首的国家计划总署,制定、实施了著名的‘现代化与装备计划’,开创了此后延续数十年国家经济计划的先河,为延续至今的法国经济模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法国的经济计划以成熟的市场经济为前提,并且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与环境中发挥作用的,经济计划以指导性为主,规定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轻重缓急的发展顺序作出安排,并辅以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在战后经济重建初期,经济计划带有较浓重的政府干预色彩,对计划规定了各种数量目标,政府通过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集中巨额资金对优先发展部门给予财政支持;六十年代以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渐趋弱化,取消了经济计划中的数量指标,使之成为纯指导性计划。
借助政府干预,特别是得益于美国马歇尔援助计划,战后法国经济得到迅速恢复。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是法国经济的起飞时期,计划总署相继制定了第四个(1962~1965年)和第五个(1966~1970年)经济计划,在此期间,法国把发展重心转移到石油化工、电子和机电、汽车、高速火车、宇航、造船、通讯设备等新兴工业部门,以此为龙头带动整个工业的全面发展。
七十年代以后,法国经济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在石油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法国经济反复衰退,物价轮番上涨,失业人数猛增。上世纪末,法国又经历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倒退,加之随即的经济复苏,本世纪初的法国经济可以说是在动荡中前行。由此可知,大罢工事件的发生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
综上所述,不禁令人感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经历各种风浪与挫折,但一个国家的经济也正是在经历洗礼后获得腾飞。我期待着,法国经济蓝图描绘的辉煌明天!
参考资料:《法国经济概况》——第一财经
《世界经济史》
《巴黎随想》——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