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6-德国1935——纳粹势力崛起,二战蓄势待发

一、基本国情
1.经济:德国仍处于经济危机,但开始执行战时经济制度
  除了国内的困难以外,德国对外贸易的条件也变坏了。1933年之前,德国曾经因为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的下跌而获利。但是在1934年和1935年,国际市场上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不断下跌,原材料、食品和半成品的价格却不断上涨。这对德国这样的工业国家是非常不利的。在此期间,制造军火的原料和农产品都发生过短缺情况,军队的汽油储备也即将耗尽。这种物资短缺是德国对外贸易面临的苛刻条件造成的。而且政府既要照顾到军费开支,又要满足民间的经济需求,这实际上是做不到的。直到1935年,德国规定了最高工资限额,国家得以从全国岁入中抽调更多的钱,才得以偿还了日益增加的公众债务。
德国政府为了不让公众看到政府为了重整军备而负担着巨额的债务,发行了一种“冶金研究所证券”。“冶金研究所”是一个纯属虚构的机构,它的资本由各主要军火生产厂家提供。德国政府用这种证券偿付军火购置费用,而在德意志银行的担保下,这种证券交到军火生产商手中后将不兑现,或尽量把兑现期延后,利息由政府支付。这就相当于德意志银行向政府提供了一笔规模巨大的信贷。
不断扩大的军备需要刺激着军火工业和相关产业的畸形繁荣发展。“熟练的工人进兵工厂,不熟练的工人修筑高速公路”,这些失业大军进入劳动力市场后,尽管平均薪金很低,但是社会的总体购买力增加了。当然,德国国内基本消费品的匮乏使得购买力的增加仅仅停留在帐面上。作为解决途径之一,纳粹提倡德国的人民大众一种朴素的、农民式的简朴生活,求温饱不求奢华。
此外, 1935年德国还在为1936年的奥运会做准备。
2.政治:希特勒的法西斯政党牢牢掌控国家政权,在德国实行独裁统治。  
3.军事:扩军备战
  纳粹德国的外交政策可以从以下两个政治口号中得到精辟的概括:一个是“扩张领土”,另外一个是“征服生存空间”。1935年春,德国公开宣布了此计划:将国防军由10万扩充到30万。这是公开违反凡尔赛和约,它立即引起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应。法、英、意都提出了抗议,并达成共同防御的协定,但一切只不过是停留在纸面上,从未去实施,相反在其背后倒掩盖着勾心斗角和畏首畏尾,特别是英国还中途变卦,与德国签订了一项海军协定。这也是英国“绥靖”政策的开端。这一连串的事情使希特勒确信:这里出现的又是一帮和他昔日国内政敌一样不中用的家伙,只要他坚决、突然地把既成事实摆在这些家伙面前,他们势必束手无策,听之任之。
到了1936年,德国的军备力量已经赶上、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英国、法国等国的军备力量。到了战争爆发的时候,纳粹德国的累计军费开支已经达600亿帝国马克,所占国家年度财政预算的比例从1932年的4%增加到了1938年的50%,相当于德国该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7%。同在1938年,英国的军费开支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美国为1%
4.社会:种族歧视,鼓吹德意志民族是优秀种族,大肆迫害犹太人
  1935年通过的《纽伦堡法案》对“犹太人”作出了定义--凡有一个犹太裔祖父母以上的德国人都会被视为“犹太人”。这项法案还剥夺了犹太人作为德国国民的基本权利。其他法案相继出台,比如“一个犹太人与一个非犹太人的人发生性关系被视作是犯罪”等直接针对犹太人的法律条款层出不穷。
二、纳粹崛起的历史原因
1. 经济原因
西方民主历史上,魏玛共和国所经历的经济问题是最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高失业率与生活素质大幅下降都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1923至29年,德国经济略有复苏,但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导致西方经济严重受创。德国由于当时非常依赖美国的借贷,故此首当其冲。1929年华尔街黑色星期四引发的大萧条,令共和国深受其害。大萧条以及其後的经济不景气加重德国对其债主美国的财政负担。对脆弱的共和国而言,经济大衰退无疑是大灾难,也是纳粹党能够当政的重要因素。1932年,德国大约有五百万人失业。不少人将困境归咎于共和国。当政党在任何时候都想推翻共和,令议会无一政党能够取得大多数议席之时,情况就更加明显。
由于凡尔赛条约迫使德国交出资源丰富的国土和巨额赔款,大多数德国人认为其条款过于严苛致使他们的国家降格。虽然条约为德国经济带来的实际破坏难以估量,但惩罚性的赔款的确引起了人们的惊慌与怨怼。纵然赔款金额巨大,德国最後只是付出了八分之一的金额。然而,赔款的确令德国所得市场贷款减少,迫使魏玛政府以大量印制钞票应付其赤字,结果引起恶性通货膨胀。而且,德国军队本来有机会取胜,却突然失败,故此在1919年德国战败後,失望、恍然大悟的军队返国并间接引起政治大乱。如此的混乱深深影响德国人的心理,而且可能因此造成以希特勒为代表的极端民族主义之崛起。
2. 制度漏洞
魏玛宪法中,总统拥有同皇帝一般的权力,于是可以弱化政党政治的角色。魏玛宪法第48条赋予总统在“公众秩序与安全受到严重骚扰或威胁”时候可以“采取任何必须的政策”的权力。虽然第48条作为紧急法令,但在1933年前它常常被用来在没有议会的批准下通过法案,故此令纳粹党更容易完成一体化,例如纳粹党就以第48条为基础通过了国会纵火法令。
国家议会可以在未能决定总理继任人时将总理革退。这种不信任动议令总理更替频繁,令政治不稳定。故此,西德的基本法规定议会一定要预先选出继任人才可以投票令现任总理下台。
宪法也规定,当总统辞职或死亡後,国家总理会兼任总统,拥有总统的权力,直到选出新任总统为止。故此,1934年兴登堡逝世后,希特勒兼任总理与总统。
3.个人因素:希特勒才能出众,擅长收拢人心;兴登堡年迈,识人不清
4.外交:英国“绥靖”政策,苏联的放任不管,各西方国家抗议但并未采取有效措施。
三、对未来的影响
经济上“四年备战计划” 为国防军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燃料;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了纳粹对德国民众的控制;外交上,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英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费一兵一卒先后占领奥地利,苏台德地区,捷克斯洛伐克。这为法西斯势力壮大,轴心国的建立,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基础。
资料来源:百度知道 1935年的德国
百度知道 1938年德国采取了哪些措施进行了侵略扩张
百度百科 德国历史
百度百科 魏玛共和国
百度百科 阿道夫·希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