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48-葡萄牙 PORTUGAL 1500AD

目录
1. 葡萄牙国家简介 2
2. 葡萄牙史实介绍 3
3. 葡萄牙对外贸易 5
4. 葡萄牙与中国 8
5. 参考文献 12

1. 葡萄牙国家简介
葡萄牙共和国(葡萄牙语:República Portuguesa),简称“葡萄牙”,是一个位于欧洲西南部的共和制国家。东邻同处于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葡萄牙的西部和南部是大西洋的海岸。除了欧洲大陆的领土以外,大西洋的亚速群岛和马德拉群岛也是葡萄牙领土。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以西的罗卡角是欧洲大陆的最西端。
16世纪起,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中扮演活跃的角色,成为重要的海上强国。全盛时期的葡萄牙甚至和西班牙共同签署了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意图瓜分世界为两半。现存欧洲国家当中,葡萄牙是为殖民历史最悠久的一国,自从1415年攻占北非休达到1999年澳门政权移交(亦有一种算法为到2002年的东帝汶独立为止),殖民活动长达几近600年。
昔日庞大的殖民帝国,曾包括世界53个国家的部分领土,也使其官方语言葡萄牙语成为2.4亿人的共同母语,和世界第六大语言。但19世纪开始,随着最大殖民地巴西的独立,葡萄牙的国势快速地衰落。1910年10月5日革命推翻了葡萄牙王室,而成立不稳定的民主政权——葡萄牙第一共和;却在不久后又被保守派军官领导的军事政变推翻,是为新政时期,即葡萄牙第二共和。直到1974年葡萄牙殖民地战争结束,反战的康乃馨革命爆发,葡萄牙才重新成为自由民主国家。
2. 葡萄牙史实介绍
15、16世纪乃葡萄牙的全盛时代,在非、亚、美拥有大量殖民地,为海上强国。这时代期间,不论在经济、政治、文化上,葡萄牙都已远远超越欧洲其他国家。
葡萄牙的殖民帝国成立于1415年8月21日,当航海家亨利率领葡萄牙舰队征服北非的伊斯兰贸易中心休达。随后葡萄牙的航海家与探险家陆续发现了亚速尔群岛、佛得角、比奥科岛、圣多美岛、普林西比岛和安诺本岛等无人居住的岛屿。
1471年,长期与西班牙争夺的北摩洛哥城市坦几亚终于被葡萄牙人占据。
1488年春天,葡萄牙航海家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最早探险至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的莫塞尔湾,为后来另一位葡萄牙航海探险家瓦斯科·达·伽马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498年5月20日达·伽马终于到达离印度城镇科泽科德不远的海滩。
1500年,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卡布拉尔初次看到巴西的海岸。
1501年,卡布拉尔发现了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1507年也到了毛里求斯。
1510年,阿尔布克尔克征服了印度的果阿地区和马来西亚的马六甲(1511年)。
1514年以后,葡萄牙的航海家到了远东的中国和日本。1517年,葡萄牙商人及官员费尔南·佩雷兹·德·安德拉德到了广州,而其与明朝朝廷的交涉被称为近代中国与欧洲接触的开端。葡萄牙人于1542年意外发现了日本,后来很多欧洲商人和传教士被吸引到日本(参见南蛮贸易)。1557年,葡萄牙人租借澳门,并开始与中国进行贸易。
1522年,葡萄牙探险家斐迪南·麦哲伦所率领的西班牙船队首次环航地球。
1553年,开始有葡萄牙人在澳门居住。
3. 葡萄牙对外贸易
从1500年起,到1612年为止,葡萄牙几乎每年都要派出一支“印度舰队”(Armadas da Índia)。这种舰队大者有二十多艘帆船,小的只有四五艘。这些船通常是排水量在三四百吨左右的卡拉克式帆船,最小的大约100吨,最大的排水量达到600到900吨。船上面搭载着青铜加农炮、鹰炮(falconnet,一种轻型加农炮,炮弹通常重约两磅,和一只猎隼的重量相当,故而得名)和回旋炮(swivel gun)。用来交换亚洲香料的欧洲商品包括铜锭和铜条、铅锭、水银、洋红、小块地毯、染色布匹、小刀、无边帽和镜子,此外还有大量的白银。如果船队在中途停靠莫桑比克的话,还要加上当地葡萄牙商站在东非沿海收购到的珊瑚、黄金、象牙、黑檀木和珍珠。
这些船只在印度的卡利卡特、科钦或果阿卸下货物,然后购买香料。最主要的是五种“辉煌香料”:胡椒、肉桂、丁香、肉豆蔻果和肉豆蔻皮,以及生姜、小豆蔻、桂皮、罗望子等辅助香料,除此之外,葡萄牙人采购的商品还有索科特拉芦荟、白松香、樟脑、没药、苦艾、紫胶、靛青等等。
每支印度舰队大约需要六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从欧洲抵达印度。船队通常在2月到4月之间从里斯本出发,沿着加那利海流到达佛得角群岛附近,在这里的港口躲过臭名昭著的佛得角热带气旋之后,船队继续南下,在今天的达喀尔湾一带补充淡水。在利比里亚的帕尔马斯角附近,船队利用南大西洋的本格拉环流,向西转向南美洲巴西海岸,以避开反方向的贸易风。船队在巴西的伯南布戈加水后,船队沿着南大西洋的西风带快速经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这里是商船的坟场,大的葡萄牙船队通常在好望角之前就解散成若干小船队,希望能顺利闯关。
一旦顺利通过好望角,船队就在莫桑比克海峡南端的科连特斯群岛附近重新集合,然后沿着马达加斯加岛的西海岸(葡萄牙人给这个大岛起了个富于诗意的名字叫“月亮之岛”)和非洲东海岸北上。东非的马林迪港是船队抵达印度之前的最后一个补给港口,有时船队也在这里采办东非出产的货物。马林迪的统治者自从达伽马时代起就是葡萄牙人的盟友。
如果船队在每年的8月25日之前离开莫桑比克,就能够在马林迪港外驶入向西吹去的贸易季风带,顺利前往科钦和果阿等目的地;如果在这个日期之后还不能离开莫桑比克,船队就在非洲等到下一年的4月再出发。这些航海资料都被葡萄牙官方列为最高机密,严防泄露给其他欧洲国家。
“印度舰队”的组织者是里斯本的印度事务院(Casa da India,图8、图9),它在1500年由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国王建立,其使命是垄断对东方的贸易。从1500年到1612年,葡萄牙一共派出了806艘船只,其中425艘成功返航,20艘没能驶到印度便返航,66艘失事沉没,4艘被海盗俘获,6艘被凿沉或焚毁,285艘留在了印度。
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安在1570年取消了对印度贸易的王室垄断,任何私人都可以自由组织船队前往印度,此后由印度事务院组织的“印度舰队”规模逐年缩小,此外还遭到荷兰、法国和英国的私掠船长们的攻击,例如1587年英国的弗朗西斯·德雷克船长在亚速尔群岛俘获“圣菲利佩”号,1603年荷兰的雅各布·范·希姆斯科克船长在新加坡俘获“圣卡塔琳娜”号。这两件事对葡萄牙人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圣卡塔琳娜”号被俘时正在从澳门驶往马六甲,上面装载着大量中国麝香,这批珍贵的货物出售后几乎使得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资本翻了一倍。而“圣菲利佩”号上面除了大批珍贵的亚洲商品外,还有一整套被视为国家机密的航海日志和海图,这使得印度航线的秘密对英国人暴露无遗。
在荷兰及英国东印度公司咄咄逼人的进攻下,葡萄牙的亚洲商业帝国日渐缩水。1612年,印度事务院派出了最后一支印度舰队。1624年,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兼葡萄牙国王菲利佩三世颁布命令,将印度贸易垄断权交给一家由葡萄牙私人投资者组成的股份公司“印度贸易公司”,指望这家仿照英荷东印度公司成立的商业机构能够挽救伊比利亚人在东方的商业帝国。但是这个公司经营了九年之后就在1633年惨淡解散,同时也宣告了“印度舰队”的彻底终结。
4. 葡萄牙与中国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等国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张,地大物博的中国自然成为他们的目标。不过,葡萄牙的中国之行似乎不是那么顺利。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朝水师在广东海道副使汪鋐的指挥下,几乎全歼盘踞在广东屯门岛的葡萄牙人,仅余少量人逃回马六甲。次年,葡萄牙国王派遣训练有素的远征军三百余人,分乘五艘巨舰前来报复。他们在新会西草湾遭遇明军,明军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仍然大获全胜。葡萄牙见在广东打不开局面,转而北上进犯福建、浙江,但同样没有任何收获。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葡萄牙经过精心准备,卷土重来,大规模进犯福建漳州,不过,结果仍然很悲催,竟然再次被明朝小小的海道副使击溃。
但是,在战局如此“一边倒”的情况下,明政府竟于嘉靖三十二年把澳门租借给了葡萄牙。明政府为何要这样做?难道仅仅是因为葡萄牙贿赂了地方官,或是明政府看重了中西商业利益,抑或是葡萄牙后来的谦恭感动了一向标榜“怀柔”的天朝上国?
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实际上,这是明政府在新形势下主动做出的战略调整。通过把澳门租借给葡萄牙,明政府希望葡萄牙成为其维护南部海疆稳定的重要依靠力量。
明朝后期,东南沿海的海盗活动猖獗,令地方政府很无奈。不过,受利益和自身实力的影响,地方政府不愿冒过大的风险,也不想付太大的代价,所以一直没有给海盗以有力的打击。明朝中央政府虽有打击海盗的决心,但无奈路途遥远,鞭长莫及。而葡萄牙人本身所具有的勇敢、执著精神,以及刻意表现出的恭顺、谦卑态度,引起了明政府的注意和思考。于是,双方很快就达成了秘密的合作计划—共同打击海盗。
对此,葡萄牙自然是求之不得,乐意效劳,以通过建立“功勋”来获取利益。嘉靖二十七年,中葡联军进攻海盗林剪的老巢—双屿,彻底剿灭了这个令明政府伤透脑筋的海盗集团。葡萄牙的出色表现很快就获得了好处,明政府于嘉靖三十二年把澳门租给葡萄牙。这种实惠令葡萄牙倍受鼓舞。嘉靖四十三年,粤东柘林兵变,叛兵包围了广州。总兵官俞大猷立即派人通知驻扎在澳门的葡萄牙军队,葡萄牙二话不说迅速出兵,联合明军很快就将叛军镇压了下去。事后,两广总督还向葡萄牙人颁发了奖状。
此后,中葡之间的国际化合作保持了下去,一直到万历年间,两广总督还曾联络过葡萄牙夹击海盗。这当然有利于海疆的稳定。
另外,把澳门租于葡萄牙,不但可以将澳门建成保卫广州的外围防线,还能以澳门为基地对外进行“防守反击”,联合出海打击其他敌对势力。
明朝后期,除本土海盗外,在东南沿海还出现了大批的日本浪人,这些浪人与北边的蒙古构成了令明朝头痛不已的“南倭北虏”问题。后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吉利等国有组织的殖民扩张更是中国未曾遇到的新现象。
明政府担心东西、新旧两股外来势力会合起来,会给国防造成巨大的压力。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因为当时的葡萄牙人与日本人已有了不少的勾结,特别是在葡萄牙人中竟然兴起了蓄养倭寇的风气,他们竞相招募大批来自日本的亡命之徒。这对中国绝对是一种可怕的威胁。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冈上疏朝廷建议租借澳门给葡萄牙,也正是以“葡倭勾结”的可怕后果说服朝廷的,正如他所说的,“粤之有澳夷,犹疽之在背也;澳之有倭贼,犹虎之傅翼也”。
明廷经过认真讨论,决定“驱倭留夷(葡萄牙)”,将澳门租于葡萄牙。如此一来,葡萄牙殖民者与日本海盗的勾结就走到了尽头。这不,就在当年,张鸣冈即命令葡萄牙全面驱逐日本人,还派海道副使俞安性负责监督执行。为了将驱倭事业进行到底,中葡还刻碑立誓,其中的第一条就是“禁蓄养倭奴”。
与此同时,针对西方殖民势力,明政府采取了“以夷(葡萄牙)制夷(其他殖民国家)”的策略。为了防止西方殖民者联合起来侵扰中国,更为了加深西方各国在中国问题上的矛盾,明政府除了将澳门租借给葡萄牙外,还对西洋商船征收两种不同标准的关税(葡萄牙只有其他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
西方各殖民国本来就有矛盾,经明政府这么一“挑拨”,矛盾就更深了,竞争也更激烈了。这就形成了一种有效的制约关系,有利于东南海疆的稳定。
以上这些足以说明明政府与葡萄牙形成了一种公开的“条约关系”。明政府为此也尽到了一定的义务。比如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荷兰人与葡萄牙人为争夺澳门权益发生战争,葡萄牙马上向明政府求援,广东地方政府立即派遣水师增援。虽然最终并没有真正参战,但确实展现了两国间另类的同盟关系。此外,明政府对荷兰侵占台湾、澎湖始终采取不承认的态度,天启年间甚至不惜动用武力,将荷兰人击溃于厦门,后又逐出澎湖。这也可以从侧面证明明政府对葡萄牙的态度。
明政府的海疆维稳政策,以较小的代价,既打击了国内海盗的嚣张气焰,又避免了西方各国的联合侵犯,还保持了东南海疆长时期的和平稳定,真可谓一箭三雕!这种借力式的国际化维稳,体现了明政府的维稳新思路。
5. 参考文献
《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
百度百科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