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71 日本2010AD:浅谈21世纪的日本为何不复往日荣光

日本的70年代和80年代可以说是十分辉煌的,1973年和1978年的石油危机引起全球经济滞胀,甚至衰退,许多人也都因此失业。各国都处于一片怨声载道的氛围之中。但是日本的经济却在整个80年代保持着年均5%的增长率,整个东京的地价一度高于整个加拿大。甚至有人据此态势称日本将锻造一个巨大的战后帝国。但是这样的态势却在90年代后急转下滑,从进入21世纪起,日本经济一度被中国逼近,2010年时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甚至成功反超日本。而这一局面又是何缘故所造成的呢?
我认为,一部分的原因是部分日本国民的思想已发生了转变,不再像以前的日本人一般只是满足于将自己的全部人生都贡献给日本的经济成长。在一些“日本人论”的研究中,这样新的一代人被称作“新人类”,他们为日本的战后繁荣而自豪,却因不曾亲身经历战后重建这一过程,所以对这其中的艰辛知之甚少。他们抱怨长时间的工作,抱怨没有时间享受日本的富裕成果,他们不再接受“终身雇佣制”的安排,自由职业者不断增多,比起稳定的饭碗,他们更希望拥有更多的自由。这也体现在各种“小众”或亚文化的创生上——代表性的“御宅族”,着迷于电子游戏,动画,漫画等“不合群”的主题上。虽然研究表明,御宅族仍能胜任工作,但这仍然显示出日本社会和文化开始出现的“空洞化”。
另一方面,政府的公信度不断下降也使得整个日本的运行不如从前那般顺畅。1985年的洛克希德事件,1988年的利库路特案闹剧之后,人们不再如从前那般信任他们的政治家,自民党政权甚至在1993年后经历短暂的失势,这在自民党1955年建党后尚属首次。而1995年1月的阪神大地震致6000人死亡,30万座住宅变为废墟。祸不单行,同年3月20日,邪教团体奥姆真理教在东京地铁内发动臭名昭著的沙林毒气袭击,致12人死亡,超过5000余人受伤。这一系列的时间令日本民众猝不及防,深感惊心,而政府在这一系列事件面前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魄力和担当,低效的处理更是进一步损毁公众对当局的信任。而21世纪初的“21世纪日本的构想”恳谈会上,政府部门官僚更是缺席。做事琐碎又低效无能的国际角色,以及众多腐败丑闻和派系斗争的揭露,已完全摧毁日本传统眼光中政治精英永无过失的形象,日本雇佣制的“神圣宝藏”也因此走向衰落。政府再没以前那般号召力。
还有一方面便是因为21世纪的日本开始逐渐走向“暮年”。21世纪时,日本全国出生率迅速降低,再加上人口寿命长(日本人均预期寿命将近82岁,居世界首位)和几近为零的净迁移率,导致日本社会面临老龄化的危险——人口中约有15%是65岁以上的老人。日本的人口金字塔开始逐渐反转,2005年,日本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同,2007年,日本人口遭遇了第一次萎缩。这之后更是因为日本年轻一族的婚姻理念和生育理念出现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结婚,更不愿意生孩子,使得日本的生育率并没像预想中那般能够回升。这也使得许多人认为日本需要更开放的移民政策,且要更“平等”地对待雇佣在日的少数群体。
在我看来,日本在整个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走向衰落还有一大原因便是历史隐痛的另一种形式的体现。与德国不同,日本在二战后一直没能正面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行,并为之道歉。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遭受过原子弹轰击的国家。这便使得日本一度以此企图将自己转化成它主导的侵略历史的受害者, 因此日本虽一度渴望在国际上成为“正常国家”,但在国际中却始终缺乏“正常的合法性”。而自冷战结束后,合法性欠缺的后果开始体现。日本曾多次尝试在地区发挥领袖作用,但最终都失败了,因为始终被之一仍有不变的帝国野心。桥本龙太郎首相曾欲建立地区经济共同体,以抗击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但也失败了。日本曾经的所作所为,使得国际对其产生不信任感,也因此,它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塑造自己的形象来争取他人的亲近。这也是日本在当今国际上的尴尬所在。

参考书目:《菊与刀》
《三联生活周刊——日本风物志》
《全球通史》
《现代日本》
百度百科——日本21世纪经济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