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拜占庭:强国崛起的奥秘

拜占庭,这一名称最初是指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古城拜占庭。该城市始建于古希腊商业殖民时代,4世纪君士坦丁大帝在古城旧址上扩建罗马帝国的东都,此后,拜占庭城迅速发展,成为地中海第一大都市,而拜占庭这个名字也因此闻名于世。
然而,在中古欧洲并不存在所谓“拜占庭帝国”,也没有任何民族自称为“拜占庭人”。当时,原罗马帝国东部被称为“东罗马帝国,其君主自称为‘罗马皇帝”,当地的居民则自称为“罗马人”,连他们的首都也冠以“新罗马”。这些称谓实际上是近代学者在其研究中开始采用的,最开始使用拜占庭这个名称的是德国学者赫罗妮姆斯·沃尔夫在最初奠定的《波恩大全》编辑基础工作中,首次使用“拜占庭的”一次,以示这部丛书的内容有别于古希腊和近代希腊的历史文献,而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使用拜占庭一词来说明这个以古城拜占庭为首都的动地中海国家的历史。从此,学者就将涉及这个古国的事物冠以“拜占庭的”,东罗马帝国也被称为“拜占庭帝国”。在历史文献中,“拜占庭”大多是指这个城市,而非我们今天的含义。
一、帝国的起源
拜占庭国家历史始于330年,这一年,君士坦丁大帝正式启用古城拜占庭为东部“新罗马”,后来该城该称为君士坦丁堡,意为“君士坦丁之城”。
拜占庭帝国的建立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3世纪的古代罗马帝国充斥着尖锐的矛盾,无可逆转的危机使罗马社会经济全面崩溃。昔日繁荣的古代商品经济结构彻底瓦解,城市生活破败,商业贸易凋零,农村土地荒芜,人口总数锐减。同时,整个罗马帝国政治剧烈动荡,军阀血腥混战、激烈争权夺地、精神颓废、道德沦丧,宗教迷信迅速扩展,恶性膨胀。虽然这次危机在帝国东西部的表现形式和威海的程度有一定区别,但是,危机对整个帝国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当帝国西部地区在内部危机和外部日耳曼诸各民族入侵的双重打击下迅速衰亡时,帝国东部地区也在危机中苦苦挣扎,寻求摆脱困境的出路。拜占庭国家即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
拜占庭帝国的从3世纪初成立到14世纪的覆灭这长达千年的历史当中经历了众多王朝的更迭,从最初的君士坦丁王朝,后来的狄奥多西王朝和利奥王朝,再后来的查士丁尼、希拉克略、伊苏利亚、弗吉尼亚、马其顿王朝,这些时期构成了拜占庭发展进步的历史,可以说在这时代的变迁之中,每一个王朝都会涌现一位杰出的君主,他们为拜占庭帝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无论是政治改革,还是经济体系的变化,无一不是因地制宜,因而他们所获得的成就也为国民带来了福音,但是不可避免的是,有功勋卓越的君主,当然也会出现荒淫无度,资质平庸的君主,国家会经历繁荣富强的时期,也会在荒谬制度之下走向灭亡,这,就是拜占庭帝国的历史,这是一首交响乐,它从高亢之声起音,在其行进之中抑扬顿挫,有高潮也有低谷,最后的光芒散尽,这首交响乐也走到了尽头,带着些许不甘与愤恨,拜占庭帝国永远消失在了世界版图上。要完整地将拜占庭帝国的历史陈述下来,短短的几千字是不够的,根据要求,本文将主要介绍马其顿王朝及其之后的一段历史。
二、马其顿王朝
马其顿王朝(867~1056年)统治时期,拜占庭帝国进入其发展的鼎盛阶段。该王朝经历了5代18位皇帝,统治时间长达189年,其皇位的继承几经曲折,颇能代表拜占庭皇权继承的普遍情况,说明拜占庭皇位继承制的原则,反映拜占庭帝国政治生活的特点。
通常人们将马其顿王朝统治时期的拜占庭帝国视为黄金时代,也就是其历史曲折发展的顶点。这所以这样说,主要依据是这个时期的内政外交方面取得的成果。当时的拜占庭帝国政治生活基本稳定,该王朝统治时间为拜占庭帝国早期和中期各王朝之最,在位皇帝数量也最多,其中不乏杰出者,他们或军功卓越,或文采超群,多有青史留名的人物。这个时期虽然宫廷变故不少,但是帝国管理体制运转基本正常,特别是在军区制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作用下,经济生活保持繁荣,为帝国提供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城市中的工商各业都呈现了活跃景象。因此在这个时期,文化生活非常丰富,出现了一大批传世的杰作,它们使拜占庭文明重放光彩,这一文化昌盛的现象被后世历史学家称为“马其顿王朝文化复兴”。拜占庭帝国实力的增强也必然表现在外交方面。与此前相比,这个时期的拜占庭军队胜多败少,外交政策大体上表现出扩张的趋势,各条战线不仅基本保持稳定,而且向外扩展。
三、强大的奥秘—军区制的实行
1、军区制的起源
拜占庭在马其顿王朝达到其历史的顶峰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其中不仅仅有帝国前代王朝打下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有王朝各代君主所付出的努力。
关于前代王朝打下的基础,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在希拉克略王朝推行的军区制,这个制度一直沿用到了马其顿王朝的覆灭,拜占庭军区制始于七世纪中期,军区制实际上是由六世纪末拜占庭总督区演变而来。其管理特征是军政权利合一,由将军统一控制,这种体制有别于拜占庭地方军政权利分离的省区管理。军区制的又一主要特征是在军区制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农兵阶层,军队主要是由领取兵役田产的业余军人组成,他们成为中期拜占庭的社会中坚力量,对于加强拜占庭帝国国力、稳定形式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军区制改革加速了拜占庭国家组织和社会机构的军事化。
在军区制下,国家以田代饷,这一举措充分解决了中央政府财力不足的困难。军役土地是负有军役义务的田产。无论什么兵种和官阶的士兵都把经营军役田产的收入作为他们支付军用开支的经济来源。他们定居在其不对驻扎的地区,平时经营田产,军区将军一下各级官兵自给自足、自备兵器装备。在服役期间内,其土地不可剥夺,想有免税权。这种士兵田产一旦颁给士兵,即可永久占有,士兵可自由处理,履行兵役土地义务可以采取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直接服役,即由经营田产的士兵亲自服役,或参加边境防御战和军事远征,或修筑要塞架桥修路,或营造舰船。第二种是间接服役,即由一户或几户提供足够维持一个士兵的军费开支和给养。经营军役田产的士兵仍然保持军队编制,随时听从军区将军的命令,随时集中行动。
2、军区制的优势
军区制将本国公民作为军队的主要兵源,使军队建立在广泛的本国人力资源基础上。这一制度将成年公民按照军队的编制重新组织起来,屯田于边疆地区,平时垦荒种地,战时应召出征,平时以生产为主,战时以打仗为主。这样就使军队具有广泛而稳定的兵源。另外,拜占庭政府为补充人力资源的不足,长期推行移民政策,仅762年迁入小亚细亚军区的斯拉夫人就多达21万之多。军区制下的农兵大多屯田于边疆地区,因此参战的目的兼具保家卫国的性质,战斗力明显提高。而且,农兵占用的军役土地可以世袭,故使拜占庭军队的兵源世代维系。另一方面,军区中除了高级将领,其他各级官员均自备所需的武器、装备和粮草,而不依靠国库供给,从而减轻了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
第二,军区制下的军事首脑的一元化领导也极大地提高了地方管理地效率和军队地应急能力。推行军区制以前,拜占庭帝国在罗马军团基础上组建地边防军、野战军和御林军几种类型的武装力量,并不介入地方行政管理,军权和行政权分离,军队首脑仅负责战事。行政长官则控制证券机构,管理行政事务。这种军政权利分离曾有效地消除了罗马帝国后期军阀割据地局面。但是,到六世纪后期,由于军政权利相互竞争,拜占庭帝国地方管理陷入混乱,常常出现军队出征御敌而得不到行政长官支持地现象,至于军政内讧、互挖墙脚地事情更是屡见不鲜。军区制地推行扫除了地方管理中的扯皮现象,将权力集中于将军一身,使之能够集中处理辖区内的一切事务。而行政长官或作为将军的幕僚则听命于将军,或被挤出权力机构,从而使地方管理中消除了相互掣肘的因素。地方统治一元化和社会组织军事化极大地提高了地方管理地效率。另一方面,早期拜占庭皇帝旨在削弱地方势力,增强中央集权地行政改革也曾扩大了朝廷各部门地权利,形成庞大地官僚体系。但是,在外敌入侵地紧急时刻,庞大地官僚体系运作迟缓,难以对随时变化的军情做出及时反应。特别是当大规模入侵使得某一驻守边关的部队难以抵抗时,军队中枢指挥机构不能即使抽调其他部队前往增援,经常贻误战机。而军区制时依据防务区域需要建立的,军区首脑按照本区实际情况统筹谋划,相对独立的指挥可以使下情快速上达,也可迅速执行中央的命令,提高军队的应急能力,加强了拜占庭帝国的国防力量。现代拜占庭学家高度评价了军区制,认为它是“赋予拜占庭帝国新活力的大胆改革,其意义极为深远”。
3、军区制的发展与强化
军区制这一制度的成功实行,使得拜占庭帝国的经济实力和军队力量大增,特别是到了马其顿王朝,这一制度所具备的优势和其带来的巨大效益完全展现了出来,拜占庭帝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就此翻开。
虽然军区制继续为各位君主沿用,但是,他们并没有一成不变的任由国家在前代军区制的制度下发展下去,而是做出了一些调整。主要是削弱日益发展的大土地贵族势力和保护小农及农兵利益。
自希拉克略王朝推行军区制以来,拜占庭帝国社会逐渐形成了大土地贵族阶层,军区制的确立一方面扶持农兵和小农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新兴军事大土地贵族势力的重新发展创造了条件。军区的将军凭借其军事和行政权有效地控制军区内经济地发展,他们可以利用其掌控的颁发军役田产地权利,将辖区内的优质土地占为己有,也可以通过增加军事劳役的手段,迫使区内小农就范,以扩充田产。这个以打地产为后盾的军事贵族阶层的兴起必然会损害小农的经济利益,构成对小农阶层的巨大威胁。十世纪以后的资料表明,小农日益丧失独立性,逐步沦为大地主的农奴。正因为如此,马其顿王朝推行一系列保护小农的措施。
皇帝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其一,保证小农使用土地的优先权。法令明确规定,小农及其所在公社享有优先购买、租用田产和农舍的权利,还规定,过去30年期间以任何方式得自农兵之手的军役土地必须无条件归还其原来的主人。其二,严禁大地主以任何方式,包括馈赠、捐赠、购买和承租等,接受贫困小农的田产。996年,该王朝在此颁布类似的法令。实际上,这些法令具有瓦解地方主义,加强中央集权的意义。
4、军区制的瓦解-帝国的覆灭
军区制原本是早期拜占庭帝国经历长期动荡军事、政治和经济管理制度演化的结果,是早期拜占庭统治阶级通过种种尝试从事的成功改革,但是,军区制从推行之初自身就孕育着深刻的矛盾。为了抵御外敌而重用军事贵族,这就为军事贵族势力壮大创造了条件。但是,随着军区制的发展和军事贵族的兴起,小农土地必遭吞并,小农经济必然趋于衰败,从而瓦解了军区制存在的经济基础。统治者无法克服中央集权和地方分裂、大土地所有制和小农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这些不可调和的深层次矛盾的演化,才使军区制这种适合拜占庭帝国生存需要的国家制度归于衰败,进而造成拜占庭国力的衰落,也促成了拜占庭帝国在外敌的连续打击下最终灭亡。
四、拜占庭覆灭的必然性
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纷繁复杂的争权夺利的戏剧,历代皇帝是这部戏剧的主角,而身为配角的教皇和军事贵族也占了相当多的戏份,皇帝总是想方设法地将权利牢牢握在手中,可是,因为外敌不断入侵,皇权不得不下放,这就让军事贵族有了可乘之机,壮大起来威胁统治,而皇帝为了控制民众使用的宗教—基督教,也在中央的扶持下强盛起来,各个教派的教皇坐拥大批资产,富可敌国,也对皇帝的宝座虎视眈眈。紧绷着的弦总会有断掉的那一天,这一天就是军区制彻底瓦解和小农经济衰败,伴随着大贵族势力的兴起,并对中央集权政治的破坏,一批经济实力强大并在政治上权大位高的贵族大家显赫一时,他们不仅在地方称王争霸,而且积极参与皇室内讧,左右朝政。这些问题日益严重,逐渐演化成为拜占庭帝国无法克服的社会疾病,从而导致了拜占庭国家由盛到衰的深刻转变。